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标准:从SA8000到ISO26000(1)

作者:黎友焕  魏升民 

       本文发表在《学习与探索》2012年第11期

 【摘 要】: 从21世纪初开始,企业社会责任问题逐渐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企业社会责任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宗教、伦理道德等各个方面,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全球范围内兴起的众多社会责任评价标准是推动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重要力量。国际范围内与社会责任有关的标准大致可划分为五类,其中ISO 26000是由ISO发布的、综合性的、具有广泛影响力和号召力及全球普适性的社会责任标准。通过对SA8000ISO26000的发起方、参与方、发布时间、参考标准、适用范围、主要内容、原则、目的、宗旨、意义、是否用于认证以及备注等12个方面进行全方位对比分析,得出的结论是:SA 8000存在固有的局限性,从SA 8000ISO26000是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标准的一次质的飞跃和价值提升。基于ISO26000对中国未来影响的趋势分析,可以采取如下应对ISO26000的对策思路:政府各相关部门应对ISO26000有正确的认识;作为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社会组织形式的企业特别是出口导向型企业要重视ISO26000标准,予以密切关注、跟踪研究;必须尽快建立健全ISO26000风险预警机制;充分发挥社会责任专门研究机构的作用。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标准;ISO 26000SA 8000  

企业社会责任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宗教、伦理道德等各个方面,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自21世纪初开始,企业社会责任问题逐渐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虽然企业社会责任的观念较早形成体系,但是由于一直没有权威机构制定成文的管理规范,所以在世界范围内并没有形成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标准。诚如有的学者所言,“早期的社会责任标准还只是企业的一种个体行为。”实际上,在社会责任发展的历程中,多年来已有若干国际倡议、标准、指南等工具相继被采用。问题在于,应用者对于众多不同的社会责任工具难以获得全面、清晰的理解。另一方面,从应用的角度讲,现有的倡议,标准和指南中,没有一个是全面地处理了社会责任的所有各个方面的议题,每个工具都是从不同的广度和深度,分别集中处理社会责任的单个或多个方面的议题。直至2010111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瑞士日内瓦国际会议中心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宣布即日起正式发布ISO 26000《社会责任指南》,才结束了这一混乱的局面,实现了对“社会责任(Social Responsibility)”的统一定义。翌日,国家标准委在其官方网站发文《参照ISO 26000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社会责任标准》,凸显了我国企业当下应对ISO 26000挑战的紧迫性。

一、国际有关社会责任评价标准综述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兴起的众多社会责任评价标准是推动社会责任运动的重要力量。ISO 26000出台后,国际范围内与社会责任有关的标准大致可划分为五类:

第Ⅰ类即专门针对劳工保护的标准,此类标准大多由民间组织发起,从国际劳工标准中演化而来,具有单一性、分散性。目前,具有重要影响力并引起广泛争论的是“国际劳工标准”、“社会条款”和“SA8000”。SA8000作为社会责任方面的一个认证体系,不仅明确了社会责任规范,而且也提出了相应的管理体系要求。将社会责任和企业管理结合起来,在一定程度也可以规范组织尤其是企业的道德行为,有助于改善劳动条件,保障劳工权益。

第Ⅱ类是国际标准化组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简称ISO)发布的ISO 9000ISO 14000标准,这两个标准主要针对环境和产品质量,是企业建立和实施环境和质量管理体系并通过认证的依据。因为ISO在全世界范围内具有的广泛影响力、号召力,且ISO9000ISO 14000标准体系比较公正、科学、规范,成为世界各国和地区普遍采用的国家级标准。

第Ⅲ类是在评价与审计标准。最著名的当属英国社会和伦理责任研究所(Institute of Social and Ethical Accountability)于1999年所发布的“AA1000标准”。该标准旨在通过为各种组织提供审计监督和社会责任管理工具及标准来提高社会责任意识,实现可持续发展。“AA1000标准”侧重改革企业可持续报告的独立审验,并重建人们对于透明而有效率的商业实践的信心。

第Ⅳ类是衡量企业社会责任的综合性标准,包括多米尼社会责任投资指数(KLD)、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DJSI)、全球契约标准、跨国公司行为准则、全球报告倡议(GRI)等。其中,GRI200610月发布了当前各界最广泛认可的第三版《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简称“G3”),为企业社会责任标准提供关键平台和方法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本文把ISO 26000单独归结为第Ⅵ类,即由ISO发布的、综合性的、具有广泛影响力、号召力及全球普适性的社会责任标准。ISO 26000的发布,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社会责任的发展格局,不仅使原来只针对企业的“企业社会责任(CSR)”转变为针对包括政府机构在内的所有社会组织的“社会责任(SR)”,而且在全球范围内必然会加速推动社会责任运动的发展。本文认为ISO 26000整合了全球现有的社会责任倡议、标准、指南和国际条约等工具,使得社会责任可以完美地融入一个组织的管理体系中,作为履行社会责任至关重要的内容,有助于建立起全球社会责任共识,确保ISO 26000在全球范围内能够获得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二、SA8000ISO 26000的对比分析

SA8000SAI1997年颁发,但直到2003年,SA8000才因为我国国内有关媒体的报道而引起舆论的关注,而相关咨询和认证机构在介绍该标准之时,更是把其当作国际标准来进行宣传。我们不可否认, SA8000的推行,能够为企业提供新的外部压力,督促企业改善经营管理,维持良好而稳定的劳资关系,激发创造思维,提升企业的声誉,使得企业通过良好的社会责任管理,不仅可以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而且可以获得长远的商业利益。黎友焕,龚程威(2008)认为“履行社会责任将企业培养差异化竞争优势的平台,帮助企业顺利进入新兴市场并最终支持企业实现长期、可持续的增长”。社会责任成为企业的新竞争优势,有利于增强国际竞争力,能够在全球化的竞争中占据先发优势。

但是IS026000发布以后,笔者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官方网站、广东省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会网站、中国ISO 26000评估与研究所网站、《WTO经济导刊》等公开资料整理收集,得出下图表内容。通过对SA8000ISO 26000从发起方、参与方、发布时间、参考标准、适用范围、主要内容、原则、目的、宗旨、意义、是否用于认证以及备注等十二个方面进行了全方位对比分析,最后得出结论:SA8000存在固有的局限性,从SA8000ISO 26000是社会责任评价标准的一次质的飞越和价值提升。

 

SA8000

ISO 26000

发起方 美国的NGO“社会责任国际”(Social Accountability International,简称SAI 国际标准化组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简称ISO
参与方 欧美跨国公司和其他国际组织 (一)六个利益相关方参与,即企业、政府、非政府组织、工会、消费者和科技、服务等;

(二)参加国多达90多个,联络组织40多个,专家人数达400多人;

(三)与联合国全球契约,国际劳工组织,经济合作发展组织等组织合作.

发布时间 199710 201011
参考标准 制订方声称参考,《国际劳工组织公约》、《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世界人权宣言》、《联合国消除一切形式歧视妇女行为公约》等国际性公约。实际上也少有参考以上条约。 整合全球现有的社会责任倡议、标准、指南和国际条约等工具,实现和谐统一,建立全球社会责任共识,确保ISO 26000具有全球性、普适性、一致性。
适用范围 制订方声称,适用于世界各地、任何行业、不同规模的公司。实际的适用范围有限。 普遍适用于任何形式的组织。任何性质的组织(如企业,经济,公共事业,支持性、服务性行业等),无论其规模大小,无论其活动领域如何,任何地区,任何国家(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均可采用。
主要内容 童工、强迫性劳动、健康与安全、结社自由和集体谈判权、歧视、惩戒性措施、工作时间、工资报酬、管理系统等九个方面。 (一)与社会责任有关的术语和定义;(二)与社会责任有关的背景情况;(三)与社会责任有关的原则和实践;(四)社会责任的主要方面;

(五)社会责任的履行;

(六)处理利益相关方问题;

(七)社会责任相关信息的沟通。

原则 公司应该遵守国家和其它适用的法律、公司签署的其它规章和本标准。当国家和其它适用的法律、公司签署的规章和本标准所规范的议题相同时,应该采用其中最严格的条款。 (一)应用该标准时,建议组织要考虑社会、环境、法律、文化、政治和组织的多样性以及经济条件的差异性,同时尊重国际行为规范。;(二)遵循七项核心原则,包括担责、透明、良好道德行为、尊重利益相关方的关切、尊重法治、尊重国际行为规范、尊重人权等。
目的 (一)发展、维持和加强公司的政策和程序,在公司可以控制和影响的范围内,管理有关社会责任的议题;

(二)向利益团体证明公司政策、程序和措施符合本标准的规定。

促进全球对社会责任的共同理解,按照社会责任的最佳实践,向全世界愿意应用ISO 26000的所有组织(不仅限于企业),提供一个有助于践行社会责任的框架性指南,为支持组织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宗旨 制订方声称,确保供应商所供应的产品,皆符合社会责任标准的要求。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 帮助组织通过改善与社会责任相关的表现与利益相关方达成相互信任。
意义 制订方声称,是全球首个道德规范国际标准。实际上却不是。 将企业社会责任 (CSR) 推广到任何形式组织的社会责任 (SR) ,在全球统一了社会责任的定义,将社会责任融入组织战略和日常活动的方法。可以说,ISO 26000是社会责任发展的里程碑和新起点。
是否用于认证 可被第三方认证机构用于审核的国际标准。 ISO 26000声明:它不是管理体系标准,不适用于认证目的,任何关于ISO 26000的认证或符合性声明都应视为对该标准的误用。
备注 关于SA8000,多数学者认为其具有某种贸易壁垒的特性,有的称之为“蓝色壁垒”。

SA8000实际内容看,制订方夸大其词,鼓吹其有效性和“国际性”。

SA8000的运行情况来看,应用范围不大,效果不明显。

(一)制定ISO 26000社会责任标准,是ISO首次将其工作范围由工程技术领域扩大到国际社会政治经济和伦理道德领域;

(二)ISO 26000为非管理标准,为非认证标准,此外,ISO 26000不能用于法律规定、采购及合同目的。

1-1  SA8000ISO 26000比较

注:笔者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官方网站、广东省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会网站、中国ISO 26000评估与研究所、《WTO经济导刊》等权威研究机构公开资料收集整理所得。

通过上述比较分析,我们不难看出SA8000存有如下局限性:

(一)权威性较低

SA8000是由美国民间组织社会责任国际(Social Accountability International,简称SAI)发布的,SAI200112月又发布了SA80002001,并且自我宣称是全球第一个可用于第三方认证的社会责任国际标准。但是由于SAI机构的权威性较低必然导致SA8000的权威性大大受损,从而SA8000不能获得广泛认可,其影响力只能局限于某一区域。黎友焕(2007)提出,SA8000作为美国一个民间机构制定的劳工保护认证体系,却被利益相关方机构尊称为具有广泛影响的国际社会责任标准,凭借国际社会责任理论的卖点在世界各地主要是发展中国家掀起一场既不公平又不标准的企业社会责任运动。SA8000最多只能说明是目前国际上几百个各种类型的关于劳工保护社会责任守则中的一个,离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标准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二)适用范围狭窄

SA8000仅适用于“世界各地、任何行业、不同规模的公司”,并没有涉及政府、NGO及非盈利性组织的社会责任。SA8000对社会责任的定义仅仅局限为企业社会责任,但是通过仔细阅读SA80002001,可以发现,虽然名义上是企业社会责任,但是认证内容基本上只涉及劳工保护,且SAS000的具体条款大多缺乏实质性衡量指标,实践操作过程中具有很大困难。加上各国消费者及社会各界对SA8000的了解不多,即便是美国的国家标准化组织(ANSI)也尚未承认SA8000标准。

(三)掺杂政治因素

没有实施“共同但有差别的”社会责任衡量标准,并掺杂政治因素。SAI把台湾作为国别来看待,具有不可告人的政治意图;忽视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的现实,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衡量标准采取“一刀切”的形式,导致发展中国家的绝大部分企业都是在跨国购买公司的压力下被迫进行SA8000认证,几乎没有企业为了进行社会责任建设或提高企业的社会形象而主动申请认证。

(四)认证体系混乱不堪

SA8000SAI宣称为是可以被“第三方认证机构用于审核的国际标准”,但是目前为止SA8000在全球范围内的授权的认证机构只有九家,认证机构数量较少,不能满足实际发展需要,而且第三方认证市场发展尚不完善,缺乏法律规范,不少中介认证公司都声称自己有资格经营企业SA8000社会责任认证,并以此作为自己的生财之道。仅广州的中信大厦里就有超过40家中介公司声称有权经营所谓的“SA8000国际标准”。SA8000认证体系如此混乱不堪,可信度招人质疑。

(五)贸易壁垒

SA8000留给世人的印象,更多的是作为一种贸易壁垒而存在。SA8000是由发达国家的民间组织制定且推动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认可的,这一过程中,没有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诉求,而且SA8000以其隐秘性和欺骗性的条款往往诱使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企业进入“认证陷阱”,其复杂的认证程序、高昂的认证费用、繁琐的认证手续必将大大增加企业成本,成为抵扣企业利润的重要因素,从而充分达到了保护发达国家产业、削弱发展中国家竞争优势的目的。黎友焕(2004)认为“SA8000作为一个认证体系,虽然其宗旨是好的,但是在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不断被削减的今天,非常容易被贸易保护主义者所利用,成为限制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工具”。

因此,SA8000暴露出来的上述种种局限对社会责任认证标准而言都是极其致命的缺陷。社会责任认证体系要求顺应时代发展,社会公众已不再仅仅要求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在大社会环境下的种种社会组织,要么选择主动接纳ISO 26000,要么被动地卷入,而后一种方式必将会是一个极其痛苦的过程。我们认为,借助ISO 26000兴起的机遇,市场条件下各类型的社会组织都必须要定义自我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遵循“共同但有差别”原则,规范自身社会行为,都必须被置于比以前更严格的社会监督环境之中,承担其应有的社会责任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