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行社会责任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作者:□文/刘珍玉

[提要] 企业社会责任的绩效直接决定一个企业身处的制度环境,影响其资源配置的原则和企业战略规划的推进,进而影响企业整体竞争优势。本文从走出观念困境、培育制度优势和形成组织合力入手,对通过提高企业社会责任绩效以提升企业竞争力这一途径作粗浅的分析,以作借鉴。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困境;制度优势;组织合力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一、实现由利他道德维度向利己社会维度的有效转变,走出观念困境

应该说,我国的企业社会责任发展至今,已经远远走出“企业社会责任就是与企业争利”、“企业社会责任就是捐钱做慈善”的浅显、片面甚至是错误的观念误区,但从本质上如何认识企业社会责任对政府、对社会,尤其是对企业自身的重要意义,大多数的观点仍然未脱离企业社会责任是利他的道德维度的范畴。一方面是因为企业社会责任的表现形式更多的是通过直接的慈善行为来展现,各种媒介也常常以慈善行为的频率与规模来宣传该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程度;另一方面企业自身对从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中获取的社会资源与政策优势常常“犹抱琵琶半遮面”,甚至三缄其口。因此,从整体来看,我国现阶段的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现状就是卡在利他道德维度与利己社会维度的中间,迈过去就豁然开朗,迈不过去就举步维艰。要想尽快走出这一思想观念上的困境,需要解决好两个矛盾。

一是在企业条件相对固定的前提下,企业社会责任增长与企业利润下降之间的矛盾。在某一特定的时间、空间和社会发展条件下,企业可以运用的资源和能力是相对固定的,而企业的最终目标是最大限度地追逐经济利润,因此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过程中,它就不可避免地在占用经济资源,削弱经济利润,挤占本应属于企业利益相关方的既得收益。企业社会责任增长愈明显,被“侵占”的企业利润就愈大,企业利益相关方的利润就愈小。于是矛盾就不可避免的产生了。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企业经营者在确定企业发展的经济目标时,兼顾企业社会目标的发展程度,兼顾来自社会各个方面对企业本身的期望和压力,兼顾政策期许。

二是在一定时限范围内,企业社会责任的投入与企业绝对成本优势上升之间的矛盾。绝对的低成本是企业提升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其长远发展的战略性目标之一。而企业社会责任的投入无疑增加了企业运营的成本。从目前企业发展的现实来看,任何一个企业在有效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时,付出的成本都是高昂的,代价是巨大的,这些代价转嫁到企业产品的生产中时,绝对成本优势变得极其微小,甚至荡然无存。企业不得不通过提高产品的价格以获取相应的经济利润。尴尬的是,本意是为了突出企业社会责任存在感的举措,却让企业因为抬高的产品价格而削弱了其社会责任。因此,企业要在获得社会责任与提升绝对成本优势之间寻找契合点,获取长远利益和累加利益,从而形成企业竞争的优势与行业地位的强势。

二、实现优化环境与有效监督的有机结合,培育制度优势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道格拉斯·诺斯认为,“制度是一个社会的博弈规则”,是“人为设计的形塑人们互动关系的约束”。对于正常运行的企业而言,制度既影响着特定范围内员工的升迁、变动与走留,也推动或减缓企业平台的运行速度与效率。除此之外,制度还影响着企业所处环境中可以利用或借用的资源的多少,甚至影响着资源的配置方式与原则。在现代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下,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已经不是有无的问题,而是履行的快慢、效率的高低和范围的大小问题了。一个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制度优势利用的成效;而制度优势利用的成败则直接决定了企业竞争优势的强弱。制度优势是企业软实力的一种,它与企业社会责任相辅相成,共生共荣;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得好,则制度优势强,反之亦然,成一种良性循环。因此,制度优势的培育显得十分重要。

(一)培育制度优势,需要强化环境与资源整合力度。与企业发展息息相关的制度优势的培育需要企业对内外部环境的准确把握,需要对企业资源各要素的精确调控,更重要的是对环境与资源的大力整合。企业的外部环境较为宽泛,主要包括市场环境、法制环境、政策环境以及企业相关利益方的投资期望与回报期许,内部环境则较为集中在企业文化上,形成的对生产经营、人力资源管理、氛围营造等各管理阶层、要素的约束与鼓励。目前,大多数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并没有将环境因素和资源要素很好地融合,而是单打独斗,各行其是,既浪费了资源,又弱化了环境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在现阶段,任何一个企业都不能抛开社会责任而单独做企业的大形势下,企业社会责任架设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从长期来看,企业可以因为其而实现环境与资源的重组、整合,一方面让资源的配置更符合环境的标准,及时准确地把握环境的需求,最大限度地满足政府、市场、公众和企业利益方的诉求;另一方面可以让环境更好地为资源服务,准确把握市场导向,准确理解政策期望,科学合理、持续高效地利用好资源,减少对资源的浪费,降低对环境的污染。最终达到的目的是,在企业社会责任的引领下,形成环境与资源自身互动的循环,提升竞争优势,让优者更优,强者更强。

(二)培育制度优势,需要强化遵规守纪的企业。众所周知,制度尤其是外部政策层面的制度建设是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驱动力。诚然,在现阶段我国因部分法律制度的缺失尚有一些法律的盲区,导致部分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时持旁观态度。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14年《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报告》指出,中国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仍处于起步阶段,旁观企业占比仍高居不下,在中国企业300强中,2014年旁观企业数为137家,占比为46%。而近几年不断曝光的塑化剂、地沟油、毒奶粉等食品安全问题和渤海漏油、铬渣污染等生产安全问题等,更是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从外部环境来分析,正是由于制度对于企业的弱压力状态,才导致现实中有诸多的企业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时旁观乃至缺位。因此,在法制建设水平不能一朝改变的今天,试图通过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力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利用好现有的法律法规、强化企业遵规守纪的自觉便显得迫在眉睫。首先,要加强对现有制度执行的监督力度,如通过《环境保护法》的执行提升相关企业的环保意识,明确企业自身责任,减少污水排放,减少大气污染等;通过《食品安全法》的执行强化人命关天的意识,倡导做良心企业等,启发企业管理者的自觉;其次,强化利益相关方的影响力,即通过提高整个产业链条的各个利益相关方的社会责任意识,将法律法规中一些没有操作性而只具原则性的规定自觉自愿地向前推进,并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落到实处,从而形成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群体自觉,最终促成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制度环境。

(三)培育制度优势,需要强化企业产品的核心支撑。按照经济学家波特的理论,企业竞争优势的集中体现是产品,包括产品价值增值以及相应产品服务优于竞争对手的特性,而这种价值增值以及服务特性最终是通过广大的消费受众来认可和实现的。因此,通过企业社会责任的有效履行,以进一步的优化、培育制度优势,是从根本上来塑造一种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企业——消费者关系,这种关系将企业在社会责任上的一系列投入,直接无形地赋予在了该企业生产的产品及其提供的服务上,以“责任标签”的形式引导消费者,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消费者的利益感知、规范感知、情感感知,一方面可以将既有的消费者群体稳定下来,将以此为媒介,持续不断地扩大该群体,并形成相对固化的情感依附。具体而言,就是该产品和服务凝聚了众多的受众群体因对该企业产生的情感需求和价值认同,转移到产品和服务上的这种需求和认同在一定的时间内会产生认知和选择上的“惯性”,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当然,风险也同样存在,当该企业淡化乃至背离了当初的社会责任时,受众的选择和情感认知就会产生摇摆,直至重新选择新的目标产品,为此形成恶性循环;另一方面可以形成最终产品的独特性以及提供服务的不可替代性,实现该企业产品的持续的价值增值,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最终转化为企业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在现阶段,企业的这种竞争优势因为与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成效紧密相连,所以更多的是通过企业所拥有的制度优势体现出来,主要表现在更为顺畅地利用各种政策福利,更为丰富地配置各种社会资源,更为轻松地调动各种企业能力,甚至直接将企业社会责任的投入转化为更为强势的竞争力。

三、实现短期利益与长期责任的有效对接,形成组织合力

纵观诸多的旁观企业,它们之所以未能将企业社会责任有效地向前推进,一个共同的原因就是没有正确处理好企业的短期利益与长期责任的关系,没有看到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产品和长远发展提供的可持续的助力与支持,而将企业社会责任“负担化”、“随意化”和“责任化”。而越来越多的成功企业实践表明,在企业发展壮大的过程中,科学有效地履行企业社会责任,让企业与社会同频共振,同呼吸共患难,是企业走向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企业业务与企业社会责任的有效对接。企业业务的着力点在创造利润并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抛开企业社会责任影响的业务选择是片面的、短视的,难以适应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同样,企业社会责任所营造的制度优势与制度环境也要服务于企业的业务选择,而不能变成无序的、随意的慈善行为,更不能将其演变为企业的包袱,无谓地消耗人力、物力、财力。具体体现在:一方面企业通过社会责任的影响而带来的情感需求、价值认同和增值,可以把社会责任这一原来的企业“包袱”变成企业的“摇钱树”,扩大企业产品的市场空间,加大企业产品技术创新的力度,从而带动企业价值的创新和企业业务的拓展,更是为企业的业务发展因强调社会责任而赋予其独特性和不可模仿性;另一方面履行社会责任成效明显的企业有着鲜明的产品特性和“责任标签”,较好地实现了依托企业业务的发展以达成履行社会责任的目的,并可以以此为基础,形成该企业特色鲜明、时代感强的企业社会责任体系。由此可见,实现企业业务与企业社会责任的有效对接于双方都是合作共赢的。

(二)企业发展战略与企业社会责任的有效对接。企业社会责任对于企业发展战略而言,其本质是从制度层面将利益相关方对于政策和制度的期望及其实践行动相对稳定下来,为企业决策者在制定企业发展战略过程中排除不确定性,去除不必要的交易成本,简化企业与各方面的复杂关系,为企业发展战略营造环境,提高企业竞争力。由此可见,企业社会责任应该是企业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彼此之间的有效对接不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也不是发展过程中的主从关系,而是要达到两者之间的利益兼容。这种兼容的利益关系并不是表示企业为履行社会责任投入了多少,其所带来的影响力就必须为企业创造多少的利润。它更多的体现在企业在制定运营机制、品牌建设、管理层级和资源关系时所营造的对政策制度的可把握性和可利用度,企业社会责任既为企业的发展战略保驾护航,提供一个相对安全稳定的保障平台,又为企业在具体践行发展战略过程中充当杠杆支点的角色,促进整个资源要素的战略性、结构性整合。

(三)企业文化与企业社会责任的有效对接。企业文化和企业社会责任同时作为企业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既各有重点又相辅相成。在行为主体上,企业文化的核心要素是人,是企业的每一位员工将企业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等落到实处并推广开来;而企业社会责任的每一步推进也都是人在起着主导作用,无论是遵纪守法责任,还是道德伦理责任,人才是最终的决定因素。在活动内容上,员工高昂的工作热情、高企的满意度和忠诚度、融洽的内部关系等,既是企业文化的工作内容和工作目标,同时也是企业社会责任绩效的外在体现。

企业文化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对接可以在两个方面做出努力:一是进一步突出员工的主人翁地位,这既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也是企业社会责任推进过程中为企业价值增值的必然反映,员工会因此而对企业产生更为自觉的高度认同,两者的对接必须紧紧围绕“人”这个因素来展开才能激发企业最大的活力;二是进一步积极应对社会的期望和要求,既要把企业的价值观主动融入社会主流价值观中,把形象树起来,让企业走出去;更要身体力行的践行好,从长远考虑,从点滴做起,比如为社区提供便利、捐助教育、改善居民健康、提高就业率等,不追求只利已不利民的短期利益,塑造健康的企业形象。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志斌.内部控制、实际控制人性质与社会责任履行——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经济经纬,2014.9.

[2]李进.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推进的困境解析[J].探索与争鸣,2015.8.

[3]于力新.基于社会契约理论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2.36.

[4]眭文娟,谭劲松,张慧玉.企业社会责任行为中的战略管理视角理论综述[J].管理学报,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