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

   摘 要: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是我国改革开放继往开来的重大举措,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企业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享用社会资源获取利润的同时也肩负着社会责任。构建和谐社会,企业责无旁贷并理当成为主力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措施主要从企业自身、国家法律、社会稳定和公益慈善四方面贯彻进行。

   关键词:和谐社会;企业社会责任;措施

   中图分类号:271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000-2731(2006)05-0044-04

   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无论在经济、科技还是其他领域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经济发展进入“黄金发展期”。但另一方面,我们过去的经济增长方式却在新时期面临新的考验,经济与社会、人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社会也进入矛盾集中激发的时期,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对于过去所强调。经济优先。所产生的严重后果,我们开始有了深刻的反省与认识,并着手调整和修正原有的价值观,党中央及时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战略性工作要求,同时理论界也开始引入“企业公民”这一全新的企业管理经营理念。

   一、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并明确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一全新发展理念的提出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认识,是我们党在治国理政理念和思路上做出的创新。对整个社会来说,构建和谐社会可以有效地缓解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矛盾,引导社会各阶层人们互相尊重,促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向平等友爱、融洽和睦的关系进一步发展;和谐社会观提倡和主张的和谐,有利于协调市场经济中的利益冲突,并促进社会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1]。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我们党新时期执政的一项重要任务,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对在“十一五”期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极强的现实针对性。构建和谐社会就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总结,统筹和理顺中国当前社会的各方面关系,维护新时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社会和平稳定,因此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和谐社会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受益者将是全社会的所有人。因此需要全社会的每一个单位、每一个人都来共同努力,承担起建设和谐社会的责任。当今企业作为社会的普遍基本组织,是重要的经济发展推动力量,其地位与作用愈显重要。乔治.斯蒂纳(George.Steiner,2003)和约翰.斯蒂纳(John. Steiner,2003)指出,“企业有着改变社会的巨大影响力”[2]。那么,在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企业应该承担一个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呢?

   二、企业社会责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企业要承担构建和谐社会的责任,最重要的是应化责任为竞争力,把提高责任竞争力作为企业参与社会和谐发展的主要途径。只有把财富和社会责任结合起来,才能使企业家变成一个在社会上真正富有影响力的阶层;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企业的文化和价值的基本体现,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占有不可缺少和无可替代的地位。企业在经济领域追求利润最大化经营目标,与此相应的是企业要做好“企业公民”职责,承担相关的社会责任。从发达国际的发展历程和众多案例来看,企业积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无论对于构建和谐社会还是对于企业本身的发展,均是利大于弊。

   1.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实现财富优化配置的良好途径

   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主要是以企业为主体的,企业是社会财富的基本生产经营单位,以创造社会财富为己任。纵观那些经济运行比较健康、社会发展比较和谐的国家和地区,他们无一不拥有一批实力雄厚、盈利能力强、具有可持续发展和强大财富创造功能的企业,这些企业构成现代商业社会的中坚力量,是社会经济的重要稳定器,在社会事业和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主力军作用。如果离开了企业的财富创造功能,就等于失去了企业生存的前提条件,也就失去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企业社会责任经营理念的贯彻与运用,一方面要求企业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还要求企业将财富进行更优化的配置,造福社会。在企业留有积累和企业所有权人获得回报的同时,合理地照顾企业的其他相关利益者,做一个体面的。企业公民0。更好地发挥企业的财富创造力和对财富的配置能力,目的是为社会和谐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使企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优化配置财富资源,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协调各方利益、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区域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标志,同时,这些目标的实现必须建立在社会财富不断增长、国家财力日益雄厚的基础之上。

   2.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调节社会公平与经济效率的有效杠杆

   首先,公平是效率的起点,社会整体的效率和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公平为保障;其次,公平也是效率的目标,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不只是追求的增长,其最终目的是增进全体人民的福利。企业社会责任要求企业诚信经营,严格遵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遵循市场运作规则,进行公平竞争。和谐社会的目标是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和谐社会所要求的公平并不是与效率对立的公平,而是可以增进效率的公平。实际上,在各个经济领域,竞争与合作是同时存在的,两者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并且缺一不可。片面强调竞争,很容易将人导入“人越自私,社会越进步”的错误世界观之中,加大了社会的不公平,拉大了社会发展差距;片面强调合作,也很容易误入“干好干坏、干多干少一个样,大家平均分配”的错误观念之中,降低了经济效率。企业积极履行遵纪守法、公平竞争的社会责任,还将会塑造全社会讲究诚信与真诚的良好氛围,促进各种市场主体在遵循公平的前提下追求经济效率,实现全社会的可持续全面发展[3]。

   3.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稳压器

   v首先,企业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的发展状况和盈利水平决定了很大一部分人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同时,企业是人们群居和与人交往的主要活动空间,企业的工作氛围和文化氛围影响着从业人员的身心健康和社会大众的精神面貌。企业员工的生活状况基本上反映了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人民的总体生活水平。企业社会责任要求企业保障和提高员工的生活状况水平、保护员工的合法权益,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是实现和谐社会的最重要前提;其次,企业是社会劳动力最主要的吸纳部门,是解决社会就业问题的根本渠道。企业社会责任要求企业通过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公平合理地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进而有效地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尽可能地实现充分就业,最大限度地降低失业率,使得具备劳动能力的劳动者找得到工作,有收入保障,使广大劳动者都能享受到社会发展的好处。因此,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是维护社会稳定进而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

   4.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公共环境和自然环境的保护屏障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人类获取和消耗自然资源的主要方式和基本生产载体,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并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消耗着自然界的各种资源。由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稀缺性,尤其在当今我国各种资源日趋紧缺和资源矛盾相对突出的关键时刻,有限的资源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扩大再生产,企业财富的创造能力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自然资源的数量与质量,企业发展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企业社会责任要求企业采取实际行动支持保护自然环境,要求企业改变盲目性粗放式发展模式为有计划的节约资源发展模式,实现企业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阿奇B.卡罗尔(ArchB.Carroll,2003)和安K.巴克霍尔茨(AnnK.Buchholtz,2003)认为,企业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和消耗起了主要作用,几乎在每个国家,企业的每个环节都要对消耗大量的原料和能量负责,也要对引起的废物堆积和资源降解负责[4]。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将有助于缓解城市尤其是工业企业集中的城市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严重、人居环境恶化间的矛盾,有助于改变社会自然资源的紧张态势,最终将起到对公共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有效保护。

   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措施

   1.改革创新,增强企业实力

   企业的经济责任主要应包含两个方面:首先是使企业自身得到不断发展,这是企业生存的首要任务,也是企业最原始的责任;其次是促进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建设和回报社会,提高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因此,企业应该在合法合理的基础上不断增加企业财富,并适当回报社会。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有一大批充满生机活力、具有强大财富创造能力的企业,企业通过持续创新,清除束缚企业发展的各种体制性、机制性障碍,以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进一步把企业做大、做强,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就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出坚实的物质基础,这也是企业家履行经济责任的重要表现。同时,把企业建成形象良好的企业,友善地对待公众、保护环境、爱待员工,是企业家另一个直接的社会责任,这一点对大企业尤其重要,已经成为当今大企业发展的大趋势,这也是与建设和谐社会不谋而合的。企业两方面的经济责任内外有机结合,共同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

   2.遵纪守法,维护公平环境与员工权益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企业经营管理的法治建设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仍然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一是职工代表大会制度还不健全,企业员工的民主权利和合法权益还难以得到充分保障;二是企业之间为抢夺客户、占领市场展开非理性竞争,破坏了公平环境;三是普遍地存在弄虚作假、假冒伪劣、违约毁约、偷税漏税、逃避债务等失信行为[5]。我们提倡构建和谐社会、重申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就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如:

   《劳动法》、《环境保护法》、《安全生产法》、《产品质量法》,等等,任何的违法违规行为都必须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一切的企业违法行为都折射出企业片面追求经济收益时对生命和财产尊严的漠视,更是对社会最起码道德的践踏,是建设和谐社会最避忌的行为。因此,企业要履行社会责任就应当自觉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而且必须主动遵守社会的道德规范,维护公平环境。比如:在雇用员工时,企业不能无视国家的法律,支持和施行虐待员工的行为,让工人超长时间地工作;不能使用童工,不能要求员工在受雇时交纳“押金”或寄存身份证件;不应当提供虚假信息,生产假冒伪劣产品,欺骗消费者等等。此外,企业对投资者以外的利益相关者群体承担着法律责任和道义责任,包括保证员工享有良好的工作条件、劳动报酬、安全保障、教育培训;为员工提供安全卫生的生活环境,包括卫生食品、干净的浴室、洁净安全的集体宿舍等;为员工降低工作中的危险因素,尽量防止意外伤害、有损健康的事件的发生,保证生产安全。

   3.协调稳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发展历程以及我国过去的发展经验表明,稳定和谐是社会健康发展的最大保障,一方面是指人与社会的稳定,另一方面是指人与自然的稳定。在目前我国改革发展达到新阶段的关键时期,企业更必须以稳定为前提,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使之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力保障。彼德.德鲁克(Peter.Drucker)说: “一个健康的企业和一个病态的社会是很难共存的”[6]。反之亦然。

   首先,要营造良好的企业经营氛围。创建充分体现人文道德的人性化企业文化,努力在企业内部营造一种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的管理经营氛围,塑造人人想干事、人人能干事、人人干成事的工作环境,以实现企业盈利的长期稳步增长,保障员工福利水平的不断提高;要及时化解经营管理中出现的各种矛盾,防止个别问题群体化、简单问题复杂化、内部问题社会化、局部问题扩大化。

   其次,企业应主动对社会承担起不污染环境、不浪费资源等社会责任。通过改变经济增长模式、革新生产技术等有效措施,减少生产活动各个环节对环境可能造成的污染的同时降低能耗,节约资源,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从而使产品价格更具竞争力。通过公益事业与社区共同建设环保设施,支持发展绿色经济,以净化环境,保护社区及其他公民的利益和日益紧缺的自然资源,从而达到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的。

   4.乐善好施,热心公益慈善事业

   目前国内工商注册登记的企业超过1000万家,有过捐赠纪录的不超过10万家,即99%的企业从来没有参与过捐赠。在2005年上半年《福布斯》杂志第一次公布的“2004年中国慈善榜“中,人们发现,中国富豪们的捐赠只不过是其资产总额的百分之几而已。而美国贫富差距虽然也十分严重,但美国的富裕阶层的企业和个人,每年通过各类基金会做出的慈善公益捐助有6700多亿美元,亦即通过第三次分配的财富,占到了美国的9%,而我国只占到0.1%[7]。由此可见,目前我国企业慈善事业严重缺失。

   古今中外,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我们看到许多为社会服务的非盈利性组织,从事着众多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公益事业,这些非盈利性组织主要都是由大企业或企业家资助的。大多数有中国传统社会观念的商人不论其文化水平的高低都均较为重视商业操守,在取得一定的经商成就之后,都会以各种形式捐资兴办公益事业,诸如修桥铺路、助饷赈灾、办校助学、抚孤恤贫以及修建祠堂、庙宇之类的善举、义助。支持公益慈善事业,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声誉,乐善好施对于企业迅速在公众中形成良好的社会形象将起到很大的作用。慈善事业是社会财富的第三次分配形式,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种社会需要。企业家应各尽所能,将慈善事业与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商业利益联系起来,形成规范化、制度化的运作机制,进而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8]。企业的利益取之于社会,而将其用之于社会才是对社会的最美好的回馈。

   参考文献:

[1]郝建国,关春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思考[J].党建研究,2005,(1).
[2]George A. Sterner &John F. Sterner, Business, Government and Society, The McGraw-Hill Companies,Inc.2003.
[3]陈永正,贾星客,李极光.企业社会责任的本质形成条件及表现形式[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5).
[4]Archie B. Carroll, Annk. Buchholtze, Business & Society Ethics and Stake holder Managerment:5thed.copyrich
2003.
[5]王大超,张丽莉.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现状与提升措施[J].北方论丛,2005,(2).
[6]Peter F. Drucker, Management: Tasks, Responsibilities, Practices, New York, Harper &Row 1973,341.
[7]段昆仑.企业社会责任与构建和谐社会[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5,(1).
[8]周 勇.论责任、企业责任与企业社会责任[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2).
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andHarmoniousCommunityConstructing
2(SchoolofEconomics&Management,NorthwestUniversity,Xican710069,China)
Abstract:,
(本文发在《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作者:黎友焕)

社会责任成为新价值理念

企业文化是社会发展的产物,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企业的更新功能来自于企业内部的机制和社会对其影响力。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一种新型的企业价值理念有其引导潮流的先驱魅力。

   企业的社会责任要解决的是以捍卫消费者权益、劳工利益和环境保护等公众利益为核心的社会问题,关系到社会与企业的精神和文化,解决这些问题不仅是各国企业、也是整个人类社会共同追求的理想目标。因此,企业社会责任无论从影响的范围上,还是从人类的共同意识上或者提倡的内容上来看,它都是当前中外企业文化对接的平台。目前,把企业社会责任作为新时期企业文化整合和再造的内容,已成为国际企业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

   增强企业凝聚力

   企业文化的凝聚功能是指企业用共同的价值取向、行为规范和精神信念使企业全体利益相关者同心同德,凝聚在一起。企业文化使其利益相关者改变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念,树立一种以企业为中心的共同的价值观念,从而潜意识地对企业产生一种强烈的向心力。

   缩短文化的融合

   哈佛大学教授约翰-科特说:“企业文化对企业长期经营业绩有着重大的作用,在下一个十年很可能成为决定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因素”。作为一种以精神为内核的企业文化,它必然会冲出自己的文化区界,向别的区域或同一区域的其他企业文化扩散和渗透。但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其融合不是自发进行的,而是具有较强的历史延续性和变迁的迟缓性。即使在全球化的趋势下,企业也不可能像更新设备、转换产品那么容易地改变各企业原有的文化观念。而且,企业文化的融合并不是机械地相加,而是在原有文化个性的基础上相互比较、吸收和补充,然后生成一种新的文化形态。这更增加了企业文化融合的难度和时间长度。

   激励企业的发展

   企业文化的激励功能是指通过企业文化的熏陶,激励企业利益相关者去解决企业面临的困难或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企业文化的这种机制能激发企业利益相关者服务企业的创造力和热情,以致于推动企业形成强有力的文化价值氛围,产生巨大的企业凝聚力和集体智慧,并使每个企业利益相关者都乐意为争取企业的总体目标做出较大贡献。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905)就在强调经济发展中物质因素重要性的同时更加强调精神因素的作用。他认为,“精神动力来自伦理观念,有了精神的动力,经济发展就会加快。”

   明确文化的导向功能

   企业文化的导向功能是指把企业利益相关者的个体目标引导到企业所确定的集体目标上来。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及其利益相关者的共同价值观念和共同利益的反映,可以使全体的企业利益相关者在特定文化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企业共同的价值理念,引导利益相关者自觉遵循企业共同价值观,使自己的行为和意愿符合企业文化的要求,形成一股企业发展的合力。托马斯•M•莫里根(Thomas M•Mulligan,1993)认为,“企业的道德使命就是运用所能获得的想象力和创造性,为人类世界更加美好而创造产品、服务和机会。这一使命比企业可能行使的其他任何职责都重要。”

   企业社会责任为企业文化指明了明确的伦理方向,以道德伦理的软号召力引导利益相关者去共同实现企业的社会目标,凝聚起企业共同的社会价值观念,呈现出积极追求社会理想的精神风貌。同时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企业文化中的一种伦理要素,大大加强了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责任关系,提高了企业的凝聚力。

     (本文发在《亚太经济时报》2006年11月15日C06版)

推进企业社会责任建设须多管齐下

1.理论研究亟待深化并具确实指导意义

    近几年来,我国理论界已经从各方面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了全面的探讨和研究,为社会各界进一步了解企业社会责任提供了知识普及和理论解疑的强力支撑,尤其相当难得的是理论界基本认同了企业必须承担社会责任的基本方向,在这个一致结论下展开其他各方面的争论有利于把握研究方向的准确性和集中性。但是,剖析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的具体情况及其启示,“企业该不该承担社会责任”、“承担什么社会责任”、“怎么承担社会责任”以及“该承担多少社会责任”始终是整个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的四个核心问题,虽然我国理论界对“企业该不该承担社会责任”已经基本达成了一致的肯定意见,但对其他核心问题的研究却从没有突破,起码到目前为止还是没有理论家能为企业提出承担社会责任的具体方案,这就使企业对承担社会责任问题感到无所适从,也说明我国理论界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目前还无法指导企业具体实施企业社会责任战略。社会亟待理论界对这些问题研究的突破,也期待理论界能为政府和企业提供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具体建议。

2.政府意图导向亟待明确

    面对国际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浪潮及其冲击,企业受影响自然首当其冲,同时原有的竞争规则和市场机制已经在这场运动的冲击下出现了新的变化,“无形的手”失灵后,“有型的手”也就无法袖手旁观,政府行为进行调节和指导相当必要。但就企业社会责任这种新型的社会运动,在我们政府过去的执政历程中还没有碰到,从目前的国内情况来看,由于企业社会责任包含的内涵和外延较大,尤其是涵盖了商务、劳动社会保障、环保、工会、妇联、安全生产、药品食品监督、工商行政管理、民政、法制,等等众多的政府部门的管理职能,这就使我国政府部门和行政人员历来习惯于在自己职能范围内行使权利的工作方式受到了严重的挑战,事实上很多职能部门对企业社会责任问题也同样感觉到无所适从,不少行政官员都感觉到似乎跟自己部门的职能有关,也似乎无关。这就亟待政府综合职能部门对企业社会责任问题表明具体的意图,指明工作方向,落实工作职责。另外,情况表明,国际企业社会责任浪潮已经使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面临巨大的压力,甚至已经影响到了产业发展布局和利用外资的结构变化。以珠三角地区提高最低工资为例,绝大部分企业感受到的最大压力不是来自对每位员工提高的基础工资绝对数额,而是由其引发的连锁反应的连串待遇。珠三角地区的企业普遍认为,国际企业社会责任浪潮的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战略的实施,已经彻底地推动了投资环境和管理方式的变化,地区发展优势将重新定位。面对这种新变化,政府的意图导向也亟待明晰。

3.企业亟待创新责任竞争力

    目前我国的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主要推动力量还来自于跨国公司对其供应链各层合作方的要求,这种由市场购买力来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而不是由政府强制性推行社会责任的模式显得更有震撼力和意义。应该说,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还处于明显的不同阶段,如果要求我国企业象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一样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还不大实际。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承担社会责任必然会增加管理费用的开支,加大运营成本。据笔者带领的课题组对珠三角地区的实地调研资料显示,珠三角的很大部分企业已经明显感受到了企业社会责任要求对其运营成本带来的巨大压力。但是,企业应该首先看到承担社会责任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国际社会潮流,是不得不作为的事情,蔑视社会责任将迟早可能被社会所抛弃;其次,在人文精神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企业履行合理的社会责任可以变压力为动力,可以把这种责任转变为企业的竞争力,这就可能为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创造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新路径。就目前的情况看,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对企业来说是额外的压力还是能提高竞争力就决定在企业“怎么承担社会责任”、“承担什么社会责任”和“承担多少社会责任”的核心问题上,过去企业办社会的历史惨痛教训还历历在目,企业应该在企业社会责任战略上寻求突破,挖掘与创新出责任竞争力。

3.教育部门亟待加快企业社会责任的学科规划和专业建设

    企业社会责任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显而易见,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等院校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学科规划和专业设置都已经相当完善,我国在参与全球化进程中只有不断深化而无法退却,对于国际企业社会责任运动我们已经无法回避,而且目前就已经在我国发挥了巨大的影响。据不完全估计,我们目前缺乏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专业人才在20万以上,我们的教育部门是我们社会人才的生产工厂,应该把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紧密联系起来,密切关注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趋势,及时发挥学科规划和专业建设这种人才教育的指挥棒作用。

社会舆论导向亟待规范和正确

    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知识的普及和理论界科研成果的转化,都需要通过媒体的推介,媒体对传播新事物、新风尚尤其象企业社会责任这种社会运动的作用相当关键,众多案例已经表明,媒体的导向不准确和行为不规范将给企业社会责任的推行带来较大的阻力。另外,整个社会的舆论导向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推行工作也有重要的影响,我们应该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下,培养崇尚企业社会责任、嘉褒企业社会责任、讲究社会责任的良好社会舆论导向。

   (作者:黎友焕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广东省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会会长)
   该文发表在《中华工商时报》2006年11月29日

广东企业社会保障任重道远

如何认识广东企业的社会保障社会责任,如何更好地加强和促进企业的社会保障社会责任建设将随着广东经济的发展而显得更为重要。

   广东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也是工业化程度最高、外向经济最强的地区之一,同时也是我国受国际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影响的最前沿,是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尤其是企业社会保障社会责任建设的重点地区。

   广东企业社会保障全国第一 

   广东企业社会保障工作在2005年取得了良好的进展: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省企业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423.6万人、1130.7万人、1265.3万人、1605.1万人和419.4万人,社会保险基金累计结余1138亿元。各项社会保险待遇保持按时、足额发放。“十五”期末,全省企业养老、失业、医疗、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和社会保险基金累计结余分别比“九五”期末增长了64.6%、51.1%、295.1%、67.1%、80.1%和332.6%,五项指标均居全国第一。 

   问题仍然存在

   但是现阶段仍然存在影响和制约广东企业社会保障责任建设的因素。

    影响和制约广东企业社会保障责任建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有一个系统、全方位的把握。通常可以从三个方面去寻找:市场机制或工业化属性;特殊国情;特殊的广东省情。

   以上三个方面中涉及到的具体影响因素往往相互交织,尤其是市场机制和工业化本身就是在特殊的国情和省情中作用和实现的,所以很难区分出究竟是国情、省情引起还是机制本身内在原因所致。

   广东企业社会保障责任建设总思路

   广东在改革实践中摸索出的先进经验为进一步完善和推进广东企业社会责任建设提供了样板,丰富了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思路。只有让广东的企业充分认识到在市场经济下企业社会责任这一内涵式转变,并且自发地把企业的社会责任融入企业文化的建设中、当作一个品牌、当作企业核心竞争力来经营,那么广东的企业社会责任建设才能真正搞好,这是我们企业社会责任更是企业社会保障社会责任建设的方向和目标。

   根据和当前的新形势与新要求,建设好广东企业社会保障责任可从如下入手;引导企业自觉承担社会保障责任;构建具有效率的企业社会保障责任执行机制;完善企业社会保障责任的建设环境;把企业社会保障责任建设纳入构建广东和谐社会发展战略。

   企业的社会保障责任建设是从微观来确保社会的安定和谐,构建和谐社会是把大社会的和谐融入企业的“小和谐”中去。企业的社会保障责任建设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为此通过“小和谐”的构建来实现“大和谐”。其次,实现社会保障工作或者说企业社会保障责任建设必须与特定历史时期的任务相结合,必须与经济体制改革相符合必须能够促进和服务于经济改革的全局。这是广东企业社会责任建设所必须要具有的高着眼点

   (本文发在《亚太经济时报》2006年11月30日A11版)

SA8000对广东省劳动密集型产业人力资源管理影响及对策研究

   摘 要: 以劳动保护为核心内容的SA8000已日益成为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制约中国企业的利器,其中以劳动密集型产业所受的影响最为严重。广东省经济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基础,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导,SA8000必将对广东省劳动密集型产业人力资源管理产生重大影响。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广东省劳动密集型产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接着探讨了广东省劳动密集型产业人力资源管理所面临的问题,进而分析了SA8000对广东省劳动密集型产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广东省密集型产业人力资源管理应对SA8000的对策。

   Abstract:SA8000(Social Accountability 8000),which core content is labor protection, has been becoming a tool that be used by developed countries to restrict China’s enterprises in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Among these enterprises, the labor-intensive enterprises fall in the greatest trouble. As the economy of Guangdong province depends on Labor-intensive industry and the export-oriented economy, SA8000 will impose great effect on the HRM of Guangdong labor-intensive industry. Because of this, the article starts with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HRM in Guangdong labor-intensive industry. Then it illustrates the problems of HRM in Guangdong labor-intensive industry, and illuminates how SA8000 influences the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in Guangdong labor-intensive industry. Finally,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发展和中国对外开放的迅速扩大,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也愈加紧密,中国经济外贸依存度也不断增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致力于发展外向型经济,特别是依靠部分行业的低成本比较竞争优势,开拓国际市场并已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广东省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其成功打入国际市场的行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其比较优势是由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带来的。但在近年来兴起的全球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中,尤其是以倡导劳工保护为主题内容的SA8000(Social Accountability 8000)的日益推广,广东省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这种低劳动力成本国际比较竞争优势正逐渐丧失。这是因为,“劳工标准”不达标的问题普遍存在于广东省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而目前在众多企业中加速推行SA8000势必将会使许多企业的低成本竞争优势丧失遗尽。提倡以人为本、重视劳工保护、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是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如何推行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以积极应对SA8000等企业社会责任标准所带来的严峻挑战,已成为广东省劳动密集型产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广东省劳动密集型产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

     广东省经济发展的传统优势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从加工贸易起步发展到打造“世界制造业基地”是广东经济发展的特色功能。近年来,广东加工贸易呈现了一些新的趋势:由粗加工向精加工转变;加工贸易的原材料由几乎全部靠进口向逐步采用国产原材料转变;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也正逐步向技术、资本密集型等新型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变。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其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必定是广大劳工(主要是农民工,附以少量的技术工)的人力资源管理。广东省劳动密集型产业人力资源呈现出以下两个特点:

   (一)普通民工是企业员工的主体,高素质人才所占比例较小

   目前,广东地区劳动密集型企业员工的主体是低劳动力成本的普通民工。大多数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员工以在劳务人才市场公开招聘为主,大专及大学本科以上层次的职工所占比例小。这是因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能够提供的职业声望、报酬和工作条件都不能与技术密集型产业相比。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员工构成决定了企业基层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不足,内部管理不善,企业发展受到制约。尽管广东地区的人才总量较大,但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学科技术带头人等高层次人才不足,在全国有影响力的高层次人才十分稀缺。广东现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数共381.8万人,占全省人口总数4.77%,与美国46.5%,日本20.7%,韩国21.1%水平相比,差距甚大。每百万人口中拥有科学家和工程师2415人,在全国居第6位。落后于北京、上海、辽宁、江苏、湖北。广东高级技能人才也只占到全省技能人才队伍总数的3.9%,还达不到全国4%的水平,与发达国家占35%的比例更是相距甚远①。近年来,广东的经济发展开始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带动的快速增长阶段过渡到以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标志的稳定发展时期。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的短缺已成为广东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一大阻碍因素。

   (二)员工流动率高

   员工的流动性过高已成为制约众多广东企业发展的瓶颈,特别是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企业中表现更为严重和突出。员工流动率高的主要原因是企业与员工之间没有形成稳定的心理契约,企业提供给员工的待遇和发展机会等与员工的期望水平有较大的差距。员工的付出与回报不相符,必然导致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偏低,员工的高流动性就不可避免了。员工的流动率过高使得企业的生产经常无法按照预定计划进行,也增加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本,极大地影响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效率。

二、广东省劳动密集型产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广东省劳动密集型产业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不能满足产业需求,归根结底主要在于以下几点:

   (一)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不足

   近年来,广东省大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都将过去的人事部门改成了“人力资源部”,人力资源管理似乎正日益受到企业领导的关注。但很多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在观念上还处于传统的人事管理阶段,仍沿用传统的劳动人事管理,其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没有根本变化,管理上注重的是“安置人”,管理的目的是“控制人”,把员工视为一种“工具”,关注的是成本、使用和控制,忽视了对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开发和系统管理。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从人的自然属性出发,视员工为组织最宝贵的资源,用科学的、人性的方式尊重员工的人格和选择,关心他们的需求,帮助他们自我完善、实现目标和价值,以人力资源促进企业发展,最终让人力资源真正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源泉。广东省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人事管理在观念上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二)对员工培训不够

   众多劳动密集型企业忽视普通民工的长远发展,不重视对普通员工的培训,这或者是因为企业高层对人才培训缺乏信心,担心培训后的“人才外溢”使得企业的人力物力投入付之东流;或者是因为企业自身条件的限制,如缺乏资金和师资,生产任务过重以致无法安排员工培训。据有关调查结果显示,广东省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中只有53.58%的企业对员工开展了岗前集中培训,有44.14%的企业是通过“边干边学”的方式来培训员工,只有2.28%的企业采取了专业学校培训的方式来提高员工的素质,即使开展了岗前集中培训的企业,其培训时间非常短,主要还是通过“边干边学”的方式来进行。而实际上,众多中小企业对员工培训的需求却是极为迫切的。据相关的调查,有76.71%的企业认为需要对员工作企业发展战略、法律知识、金融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等方面的培训②。员工的培训不足已经成为广东省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制约企业人力资源质量的提升。

   (三)人才激励机制不健全

   当前,广东省劳动密集型企业对人力资源尤其是管理和技术人员的激励乏力是目前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面临的又一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一是管理和技术人员的劳动合同关系不是很稳定,难以真正使其专心于企业的管理和技术开发。二是对管理和技术人员的“跳槽”还没有有效的约束手段。大多数企业是通过合同约束,部分企业是通过交纳押金的方式来达到约束的目的。在整个社会信用状况不佳的情况下,即使是采取了合同约束,其效果也不大。出于对成本、社会影响等考虑,企业较少通过司法手段要求“跳槽”的管理和技术人员履行合同规定的义务,所谓的合同就成为一纸空文,这不利于企业现有的管理和技术人员的稳定,严重者导致产生“羊群效应”,甚至企业经营危机。三是员工的报酬没有很好地体现激励的要求。广东省劳动密集型企业较少从激励职工的角度设计工资报酬,特别是企业很少采取员工持股的办法来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四)薪酬体制不合理

   广东省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员工的报酬一般采用基薪加奖金或基薪加提成的办法,且带有一定的灵活性。这对于一般员工效果可能比较好,或者在企业发展初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随着企业的发展和人才结构的复杂化,对核心员工来说,报酬不仅是一种谋生手段,或是获得物质及休闲需要的手段,更是一种人们的自我满足和自尊的需要。单一的薪酬体系已不能满足核心员工的多样化需求,原有的薪酬体系必须做出调整。如考虑合理地设计核心员工持股、公开同样岗位的市场工资水平、增加外出培训机会、增加额外的保险与福利,或者改善工作环境,提供良好的休假以及员工娱乐等。

   此外,由于缺乏较为完备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和操作规程,难以依据科学的考核结果对员工进行全方位的激励,企业多以晋升、加薪和奖金作为激励手段,对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及潜能不利,也不利于员工积极参与管理。企业采用物质激励时,如没有科学的考核评估机制,在分配时更多是凭主观的个人判断,会导致分配不合理,缺乏依据,往往是企业花了钱却收不到激励的预期效果;许诺不兑现,有些企业对职工进行物质激励承诺,甚至签订了目标责任制的奖励合同,但是最终部分甚至完全不兑现,结果不但挫伤了职工继续工作的积极性,并且破坏了职工对企业的感情和对领导的信任;采用非规范化的“救火”性激励政策。有些企业某一个部门出了问题,为了激励该部门的职工,就发放特殊的奖金。这种政策,非但不能真正起到积极作用,也由于奖罚不明,还会引起企业内部的混乱。因此,薪酬体制不合理已成为广东省劳动密集型产业人力资源管理中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

   (五)人力资源配置缺乏合理规划

   广东省劳动密集型产业中的大多数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没有完善的规章制度,基本上没有专门的部门或人员负责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对人力资源的管理是重使用,轻培养,缺乏长远的人力资源规划;在人员的使用上,缺乏科学有效的考核机制和指标。整体看来,整个劳动密集型产业普遍存在人力资源管理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对于人力资源的调配和使用都没有规范的规章制度,人力资源的配置缺乏合理规划,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本。

   三、SA8000对广东省劳动密集型产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SA8000是继ISO9000、14000之后出现的又一个重要认证标准,尽管尚未发展成为国际认证标准,但它在广东的加速认证趋势已经对广东外向型劳动密集型企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通过SA8000认证将极可能成为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又一必要条件。与其他标准所不同的是,SA8000标准关注的主要不是产品质量和环境,而是企业内部雇员的权利。由于广东省劳动密集型产业自身发展的原因,劳动密集型企业员工的待遇状况与SA8000的相关规定还存在较大的差距。SA8000的加速推行对广东省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既是相关企业藉此以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契机,又是相关企业所面临的严峻挑战。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SA8000的推广将对广东省劳动密集型产业人力资源管理产生的影响:

   (一)员工薪酬水平的提升与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的上升

   SA8000规定:“公司应该保证它所给付的标准工作周的工资至少能够达到法律或行业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而且满足员工的基本需求,和提供一些可随意支配的收入。公司应该保证不会为了惩戒的目的而扣减工资,并且保证定期向员工清楚的列明工资、福利的构成;公司还应该保证工资、福利完全合乎所有适用的法律,而且薪酬给付的形式,无论是现金或支票,都必须合乎方便工人的原则。”③

   SA8000内容的要求从根本上保障了员工的基本福利待遇,并限制了企业在其他方面变相降低劳工工资。根据效率工资理论中的效率工资模型可知,工人工作的效率与工人的工资有很大的相关性,高工资使工人效率更高。在某些情况下,工资的增加将会提高工人的效率和劳动需求④。

SA8000对广东省劳动密集型产业人力资源管理影响及对策研究.doc
   如图3.1所示,假设企业将工资水平从W0提高到W1,这使得劳动需求曲线由原来的D0向右移到D1,同时企业也实现了单位有效劳动的工资成本最小化。虽然W1也是一种均衡工资,但它却不是市场出清的工资,此时存在bc的劳动供给过剩。从图3.1中可以看出,W1成为新的均衡工资(b点)。但是这个均衡工资却不再是市场出清的工资。在W1的工资率下,企业雇用的劳动量为L0,而劳动供给量却为L1(点c);假设工人们不会去其他劳动市场寻找工作机会,则在此市场上将出现数量为bc的永久性失业。并且,劳动需求和劳动供给的弹性越充分,这种失业就越多。新的需求曲线与劳动供给曲线的交点离c点越近,这种失业就越少。工人们会意识到,偷懒将有可能使他们失去这份报酬相对优厚的工作,并最终成为数量为bc的失业工人中的一员。这样,潜在的失业威胁使得工人们贡献出全部的努力,而偷懒现象也就得到有效抑制。可见,员工薪酬水平的上升将有助于员工工作效率的提升,同时也有利于降低员工的流失率。

    同时,员工薪酬水平的上升将使得广东省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人力资源成本较大幅度的上升。在广东劳动密集型产业现有的生产技术水平条件下,员工薪酬水平提高带来生产效率的提升而创造的价值显然并不能弥补人力资源成本的上升,这将使得相关企业的低成本国际比较竞争优势将会逐渐丧失。但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来看,提倡以人为本,提升员工薪酬待遇水平是现代企业基本的社会责任。如何应对SA8000认证引致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的上升从而导致企业竞争优势丧失的风险,已成为劳动密集型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企业人力资源使用负外部性的减少与企业负担的加重

    关于企业人力资源使用产生的外部性问题,可以从广东省劳动密集型企业与社会的交换过程来进行分析。企业从社会上购买原材料的同时也购买了生产的必需要素(劳动力即人力资源),企业的产出除了产品之外还有废弃物和通过雇员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假如没有政府的管制,完全靠市场的力量,企业就会利用它在人力资源供求方面的市场优势,特别是在技术要求低的劳动力供过于求的情况下,最大程度的压低工人的工资,减少劳动保护、福利等人工成本,直至雇员的收入仅够维持自己劳动力的简单再生产。而一个劳动者的工作年限一般大大小于其生命期,其劳动收入除满足自身劳动力的简单再生产,即体力和智力的恢复之外,还要能补偿从出生到劳动能力形成的人力资本投入、并提取其后期的教育和医疗健康费用和养育下一代的资金。否则,社会对该劳动者的人力资本投入就没有得到有效收回,这样该企业就将使用人力资源的成本转嫁给了社会,也就是没有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这同企业造成的污染一样都会给社会带来负外部性。市场有时对外部性是失灵的,解决外部性需要靠政府的管制,也可以用道德规范和社会约束来解决⑤。SA8000也就是利用消费者、采购商的力量迫使企业把使用人力资源的负外部性内部化,是对政府管制的必要补充。如果对企业实行SA8000标准的第三方认证,利用消费者的力量,提高企业违反劳动法规的机会成本,减少企业使用人力资源的负外部性,对资本权力进行制约,这有利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同时,SA8000的相关标准主要是依据发达国家的现实情况制定的,某些规定与我国的实际情况是不太相符的。这将可能导致许多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负担骤然加重,不堪重负,这对于广东省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是较为不利的。

    (三)员工权利的增强与工会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相抵触风险的增加

    SA8000中规定:“员工有组织工会的自由与集体谈判的权利。公司应该尊重所有员工自由成立和参加工会,以及集体谈判的权利。当自由组织工会和集体谈判的权利受到法律限制的时候,公司应该协助员工采用类似的方法来达到独立和自由结社和谈判的权利。公司应该保证工会代表不受歧视,并且在工作环境中能够接触工会的会员。” ⑥

    SA8000规定了员工有组织工会自由和集体谈判的权利,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障员工的工资水平,这不仅尊重了员工的权利,更大大提高了员工的主人翁意识。这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念是相一致的。但同时,工会权利的增强将会通过其影响影响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工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劳动力的需求施加影响。工会可通过改变劳动力需求的某个或几个决定因素达到增加劳动力需求的目的,比如增加产品需求,提高劳动生产率,影响相关资源的价格,增加某特定劳务的需求人数⑦。这既可以提升市场工资水平又可以增加劳动力的雇佣量。如图3.2所示,劳动力的需求曲线从D0移动到D1,将引起工资水平从W0提高到W1,就业量从L0增加到L1。

SA8000对广东省劳动密集型产业人力资源管理影响及对策研究.doc
    二是工会可通过减少劳动力供给来提升工资水平。如图3.2所示,若工会促使劳动力的供给曲线左移,就能获得较高的工资水平,但这样也意味着工会的就业量降低。工会也可以采取措施改变若干决定劳动力供给因素的政策,限制劳动供给。

    三是工会在集体谈判过程中可以凭借劳动力的持有量来和公司进行谈判,以要求提升工资或福利待遇。如图3.3所示,假设雇主在某劳动力市场的行为相互独立,并且不存在工会,则竞争性均衡工资水平和就业量是We和Le。现假设工会成立并成功获得了高于均衡工资水平的工资Wu。在此区域内,雇用任何数量的劳动力,雇主都必须支付Wu工资水平,否则工会将罢工,抽回所有劳动量。如果雇主需要超过d的工人数,譬如说在工会合同的有效期内,劳动力需求扩大,雇主将支付超过工会规定的工资,以吸引工人从其他给付超过Wu工资的职业中转移出来。

SA8000对广东省劳动密集型产业人力资源管理影响及对策研究.doc
     以上是从理论模型的角度来对工会给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施加的影响进行分析,尽管与现实情况存在一定的差距,但工会力量的增强在现实中却的确会经常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相抵触,尤其对于广东省劳动密集型产业不规范的人力资源管理更是如此。如何协调好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和工会之间的关系将是企业实施SA8000后面临的一大难题。

    (四)人力资源管理效力的提升与SA8000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制约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之一。以广大劳工为主是广东省劳动密集型产业人力资源的本质特征,对这些劳工采用何种管理模式将对广东省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起到重大的影响。作为提高人才素质、保留和吸引人才、激发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途径。SA8000的推行有利于改变目前人力资源管理受制于资本的情形,该标准着眼于对员工权益的保护,如果企业参照该标准规范用工、完善员工福利保障、加强员工培训,将抽象的道德与精神予以指标化管理,改善对员工的激励机制,即维持良好而稳定的劳资关系,增进员工的忠诚感和归属感,最大程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并留住熟练员工。

    但同时,SA8000的相关内容对于广东省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来说,又是一种强有力的制衡机制。特别是一些跨国公司通过国际贸易、对外贸易投资、消费行为和强制推行一系列“劳工标准”等方式,要求这些供应商企业接受SA8000标准,从而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加以制约。在现阶段,广东省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显然还无法达到SA8000标准,强制推行SA8000标准将必然使得许多劳动密集型产业陷入不利的境地。

    四、SA8000对广东省劳动密集型产业人力资源管理影响的对策研究

    鉴于SA8000对于广东省劳动密集型产业人力资源管理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相关企业已经无法回避,而应当积极应对,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做好规划。具体说来,劳动密集型企业应针对,国家有关劳动法规参考SA8000体系的具体要求,根据广东省劳动密集型产业人力资源的特点,建立基于具有广东特色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立基于胜任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建立基于薪酬体系的新型激励机制,建立基于文化认同的能力提升机制。

    (一)建立基于广东特色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1.吸取SA8000体系的优点,发挥人力资源潜力

    吸取SA8000体系的优点,以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潜力,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目标。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目标是最大限度地激励员工,使企业人力资源的价值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并服务于企业价值增值的目标。SA8000要求企业给员工的最低报酬必须足以支付“基本需求”,特别强调企业为员工提供不断学习的机会。培育以诚信为核心的企业文化,确保员工的最低工资标准,建立和谐的劳资关系,保持舒适的工作环境,使员工的工作、生活质量得以提高,从而提高一个企业对现有的和潜在的劳动者的吸引力,并获得更高的工人士气,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其他隐性成本,这将是企业竞争力得以持久不衰的动力源。SA8000 强调社会责任感,重视健康与安全的工作环境,必然赢得员工的满意,同样增强企业竞争力,还可为企业获得较高层次的人力资源提供条件。因此,广东省劳动密集型企业应当从企业的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参照SA8000的某些先进性,根据国家和省的有关劳动法规,建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为企业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完善企业相关规章制度,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在目前广东省劳动密集型企业竞争力不强、科技发展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劳动密集型企业往往以牺牲、剥夺雇员的利益来换取企业的竞争优势,谋求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广东省劳动密集型产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非常大,但国外的有些合理的要求也是符合我国建设和谐社会发展的要求的,比如借鉴SA8000的相关规定,广东省劳动密集型企业可以完善的规章制度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

    (1)相关核心劳工标准。公司不应使用或者支持使用童工;公司不得使用或支持使用强迫性劳动,也不得要求员工在受雇起始时交纳“押金”或寄存身份证件;公司不得因种族、社会阶层等而对员工在聘用、报酬、训练、升职、退休等方面有歧视行为;公司不能允许强迫性、虐待性或剥削性的性侵扰行为;公司不得从事或支持体罚、精神或肉体胁迫以及言语侮辱,等等。

    (2)工时与工资。在特殊情况下及短期业务需要时要求加班的,公司应保证加班能获得额外津贴;公司支付给员工的工资不应低于法律或行业的最低标准,并且必须足以满足员工的基本需求,并以员工方便的形式如现金或支票支付;对工资的扣除不能是惩罚性的;应保证不采取纯劳务性质的合约安排或虚假的学徒工制度以规避有关法律所规定的对员工应尽的义务,等等。

    (3)健康与安全。公司应具备避免各种工业与特定危害的知识,为员工提供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采取足够的措施,降低工作中的危险因素,尽量防止意外或健康伤害的发生,等等。

    3.以推行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为契机,实现人力资源管理升级

    目前国际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实践,企业在获利发展的同时履行社会责任已经不是一种自我意愿,更是一种社会诉求,企业讲究社会责任已经成为社会发展潮流。广东劳动密集型企业一方面应尽快按照国家劳动法规和国际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对劳工保护的框架要求进行规范,另一方面应及时通过国际途径,建立国际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交流的平台,加强对国际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跟踪研究,努力建设自己的社会责任标准,实现自身人力资源管理的升级。我国还没有建立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应该把企业社会责任纳入法制化轨道,在《公司法》总则中确认企业社会责任义务。从长远发展来看,可考虑将企业的社会责任纳入现代企业制度,以推动我们企业与国际接轨,增强产业竞争力。

    (二)建立基于胜任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将国家劳动法规和国际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对劳工保护方面的具体要求与企业自身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相结合,在基本实现规范化制度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职能,并将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职能利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有机衔接起来,发挥协同作用,以提升员工的胜任力为核心,逐步建立和健全企业的选任机制、评估机制、培训机制、薪酬机制。

    1.基于胜任力的选任机制

    就当前广东省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招聘情况来看,其招聘的衡量标准多停留在以教育背景、知识水平、技能水平和以往的经验而非能力,但往往知识丰富、技术能力较强的人并不一定就是绩效优秀者。例如,在会计领域和金融方面学识渊博的人不一定能成为一名优秀的CEO,因为一名优秀的CEO除了应具备一定的业务知识,还应能运用其分析思维和概念思维能力为公司制定并实现具有挑战性的目标。企业在招聘时应当采用以能力为基础的选任机制,以避免招聘到能力不能胜任的人,给人力资源的管理带来不必要的麻烦。面试官应根据拟应聘岗位胜任力模型,对应聘者价值观,以及在过去所表现出来的能力高低进行判断,并与岗位胜任力标准对照,预测应聘者在该应聘岗位的未来表现,做出是否录用的决策。为了准确选拔关键管理岗位候选人,有些企业经常采用心理测验、情景模拟等评价手段,以保证招聘的质量。

    2.基于胜任力的评估机制

    定期对员工目标完成、绩效水平和能力等方面的评估,可以帮助员工完成目标,完善自我,有助于员工的个人发展。对能力的评估通常包括:员工的管理能力和素质优劣势;员工的潜在能力和发展趋势;员工满足既任岗位所要求的能力和经验;弥补员工经验和能力不足的培训内容。目前,有些公司使用评价中心,也有的公司使用基于胜任力的360度评估等方式,对员工的能力素质进行评估,以充分了解员工的能力状态,分析妨碍员工获得更好绩效的能力障碍,以及员工的事业目标和他们的愿望。根据这些信息,在公司管理层的支持下,员工制定出绩效和能力发展目标及行动步骤,从而在工作中不断改变自身的行为,取得个人和公司期望的绩效成果。

    3.基于胜任力的培训体系

    提高公司整体工作能力,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是将更多有能力的员工引入公司,另一方面是提高当前员工的个人能力。在员工培养机制中运用能力概念,可以创造出改变员工行为的具体途径。目前国外企业广泛应用“胜任力模型”,作为培训课程设计的依据。有针对性地开发培训课程,既要明确公司不同岗位的胜任力要求(个性、价值观、能力和知识等),又要把握员工的素质和能力特点、知识水平等有哪些不足以满足未来岗位要求,从而保证培训有的放矢,有利于提升关键员工和经理们的能力素质,提高员工的绩效。

    4.以能力为基础的薪酬体系

    随着经济知识化、信息化,以及组织结构弹性化和扁平化,工作小组或团队成为组织结构的基本单位。同一个工作团队的员工彼此之间没有很清晰的职责划分,团队成员共同协作,共同对团队绩效负责。“无边界工作”、“无边界组织”成为组织追求的目标,工作说明书由以往明确规范岗位任务和职责转变为只规定岗位的工作性质、任务以及任职者的能力和技术。相应地,薪酬体系也经历了以职位为基础到以个人能力为基础的变化,其中宽带薪酬体系就反映了以个人能力为基础的薪酬设计思想;同样,针对具有不同能力结构的员工应设计配套的薪酬结构。例如,从事结构化工作,能力结构较为稳定的员工应以固定报酬为主;对于从事非结构化工作,能力结构不稳定,潜在能力较大的员工则应以非固定报酬作为其报酬的主要组成部分,将其报酬与其能力发挥情况相挂钩。

    (三)建立基于薪酬体系的新型激励机制

    1.建立潜能评价体系

    任职者取得良好绩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是否具备该职位所需的能力,尤其是关键性能力。职位的能力模型还必须与公司核心价值观保持一致,如团队协作的能力。评价员工的能力,既可以反映员工在当前职位的胜任程度和潜力,又为晋升和调换职位提供依据。

    职业化行为能力评价体系是提炼高绩效任职者的行为特征,确立任职资格标准,建立职业化行为能力评价系统,进而规范员工行为,开放多种职业通道,通过资格等级认证使员工的工作表现获得认可并对员工起到牵引作用,进而以素质模型为基础,构建潜能评价体系,评价员工的潜在能力,而不仅仅局限于既有业绩和外在行为,真正做到“让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最大限度开发利用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

    2.完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完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就是要制定各事业部、各项目组的关键绩效指标(KPI)。在制定考核指标时,尤其要注意是否有与相关法规或国际流行的评价标准的规定相抵触之处,并确定设定目标体系的运作方法,建立以关键绩效指标为依据的考核评价制度,并设定考核与晋升、调配、薪酬、培训的接口关系,使价值创造者得到公正评价和相应分配价值的权力。

    3.实施有效薪酬激励,提高工作绩效

    实行有效的薪酬激励机制,提高工作绩效。对于企业员工来说,薪酬不仅仅是其劳动所得,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员工自身的价值、代表企业对员工工作的认同,甚至还代表了员工个人能力、品行和发展前景。所以,薪酬激励能够从多角度激发员工强烈的工作欲望,成为员工全身心投入工作的主要动力之一。因此,公司员工的薪酬体系首先是要求员工工资不应低于法定或行业最低报酬,必须足以支付基本需求,还应当依据公司未来发展战略制定价值分配的基本原则和工资政策,根据职位价值排序确定相应工资等级,并根据公司的工资政策建立相应的工资结构,实现价值分配的公正合理。

    4.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素质

    广东省劳动密集型企业如要通过SA8000认证,必然会从显性层面上带来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为应对劳动力成本上升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企业应当考虑从提升劳动力素质的角度出发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因此,劳动密集型企业应当加强员工培训。员工培训是现代企业进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旨在为组织成员创造学习的机会,使员工通过培训、学习过程、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提高组织及其内部成员的效率和绩效。各企业应依据自身人力资源战略对员工素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要求设计员工培训课程,设计员工培训体系,配合公司年度经营方针、策略目标的实施以制定培训计划,并建立员工职业生涯设计体系以促使培训工作与员工职业生涯设计相结合。

    (四)建立基于文化认同的能力提升机制

    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集中在如何提高组织和员工的学习力上,也就是实现组织管理从制度管人、流程管人、机制管人到文化管人的跨越,培养出企业内生的学习力,不断实现组织和员工能力的提升和飞跃。显然,广东省劳动密集型企业在此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人力资源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文化管理,通过企业文化使企业与员工达成共识,从而协调企业对员工的期望与员工个人需求与自我实现之间的矛盾,使个人与企业同步成长。建立基于文化认同的能力提升机制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实现员工的“诚信自律”

    仅仅依靠劳动合同的约束关系来实现契约关系并不能真正约束员工,只有当员工从内心认同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形成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心理契约,才能实现劳动契约关系和心理契约的“双重契约”,才能真正做到实现员工的“诚信自律”。要实现员工的“诚信自律”,重点要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诚信自律”必须在自愿的基础上完成员工自身所有主要操作规程的明细规定,并承诺严格执行公司制度和操作规程,这是一个从复杂到简单、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只有员工真正将制度和规程转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和思维方式,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诚信自律”。

    其次,“诚信自律”要求员工自己管理自己,让员工参与管理,让员工对自身行为负责,并对管理者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管理者必须重新进行角色定位,改变与员工的关系,变控制和命令式领导风格为指导和教练式的领导风格,把员工当作工作伙伴,给予下属充分的尊重和信任,在部门营造学习型组织氛围。只有当管理者能够艺术地和充满感情地激发员工进行自我管理时,工作才会变得更有成效,员工才会更有成就感。

    第三,“诚信自律”实际反映的是一种管理理念,倡导的是制度管理和文化管理的有机结合。“诚信”是企业和员工之间承担承诺的相应责任,“自律”是员工自觉的行为,这就是从制度管理走向文化管理更高境界的过程。“诚信自律”需要厚重优秀的文化根基有力支撑,同时,“诚信自律”的实现又能够推动企业文化向更加优秀卓越的方向发展。

    2.建立学习型组织,塑造组织变革能力

    以学习来塑造组织的变革能力,其本质在于将组织建成一个学习型的组织。建立学习型组织,关键在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找准组织的学习源。学习源可以来自于企业外部和企业内部外部可以是竞争对手标杆瞄准、客户、供应商等;内部包括组织内生知识与经验,知识管理系统,学习榜样的树立,通过解决问题学习等。二是建立组织的学习机制。组织的学习机制包括学习的动力源泉、学习的方向和学习的成效研究等。学习的动力源泉包括学习的激励系统压力系统等。学习的方向包括战略的学习、源于文化的学习。学习成效研究包括与组织绩效之间的关系、组织学习有效性的评价与提升。三是建立组织学习规划。组织学习规划包括学习的组织方式、培训的实施和管理。学习型组织的建立,将有助于增强公司的团队学习能力以及对知识与知识团队的管理能力,实现知识管理和变化管理,从而通过知识管理提升知识的快速固化能力以及知识的共享程度和通过变化管理提高项目的可控性。当企业对员工的要求与员工个人的追求得以统一时,企业的战略目标就能得以实现。

    注释:

    ① 曾建权:广东人力资源开发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人口与经济》2005年第5期

    ② 罗明忠:广东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科技管理研究》2003年第1期

    ③ 黎友焕编著:《SA8000与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9月版第77页

    ④ 坎贝尔?R?麦克南、斯坦利?L?布鲁、大卫?A?麦克菲逊著:刘文、赵成美、连海霞译,《当代劳动经济学》(第六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年1月版

    ⑤ 方晓波:论SA8000标准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变革的影响,《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⑥ 黎友焕编著:《SA8000与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9月版第75-76页

    ⑦ 袁伦渠、王守志、林玳玳:《劳动经济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

     参考文献:

    1.黎友焕编著:《SA8000与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9月版

    2.黎友焕等主编:《2004广东企业社会责任蓝皮书》,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3.黎友焕著:《世纪之交对社会科学的呐喊与遐想》,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9月版

    4.黎友焕这著:《对社会科学的研究与回顾》,社会科学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3月版

    5.王志华:深圳的差距,《经济学家》2002年第10期

    6.曾建权:广东人力资源开发面临的问题与对策,《人口与经济》2005年第5期

    7.刘拥军:如何看待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经济学家》2005年第10期

    8.罗明忠:广东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科技管理研究》2003年第1期

    9.涂云海:人才流动的经济学分析,《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9期

    10.万宝瑞: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现阶段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战略选择,《农业经济问题》2002年第11期

    11.王慧:SA8000: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道曙光——浅谈推行SA8000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江苏商论》2005年第2期

    12.方晓波:论SA8000标准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变革的影响,《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13.杜杏华、邹俊:SA8000标准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集团经济研究》2004年第12期

    14.李立清:SA8000与人才资源管理,《企业改革与管理》2003年第3期

    15.丁孝智:试论“入世”后广东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2年第9期

    16.刘俊:广东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4年第4期

    17.王志明、顾海英:人性假设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科学管理研究》2003年第5期

    18.张爱丽、曲英艳:转型期企业人力资源改进的总体策略,《商场现代化》2006年第2期

    19. 黎友焕:后配额时代的广东纺织业,《广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20. 黎友焕 黎友隆:2006年广东经济形势分析及策略建议,《商业经济文荟》,2006年第1期

     (本文发在《中国人力资源开发》,人大复印资料《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摘录 作者:陈淑妮 黎友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