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企业社会责任

陈清泰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起点,体制转轨的关键时刻,中央提出了两个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命题。一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二是构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进入新世纪,中国改革和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一方面,消费结构升级、工业化、城市化构成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使中国蕴涵巨大的经济增长潜力;经济全球化使中国更深刻地融入国际分工,跨国投资和国际产业结构转移向着有利于中国方向的转变。使我们具备了经济持续增长极为有利的条件。

另一方面,我们的经济增长方式却存在缺陷,经济与社会、人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凸现,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现在,城市与农村、东部与中西部、高收入与低收入、经济与社会、人与资源环境的不均衡已经到了相当程度。高投入、低效率、重污染的经济增长机制越来越受到资源环境的制约,社会不稳定因素也在增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政府和全体人民的繁重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追求的更高目标。

除政府外,企业是当今社会最有力量的组织。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企业处于特殊的地位、应发挥重要的作用、承担重要的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企业内,要构造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和谐氛围;二是在企业外,要主动承担对自然环境、对社会各利益相关者的义务。

就是说,企业在赚取利润的同时,要主动履行环境友好并承担对员工以及利益相关者,如顾客、社区、债权人等的责任,至少不应损害他们的利益。就是说当今的企业,应超越惟利是图的境界,除有追逐利润的本质外,还应遵从社会道德规范,有“公益性”的一面。

实际上,企业是一个“多面体”。作为经济范畴的企业,它追求最大利润;作为法律范畴的企业,要作好的“企业公民”;作为道德范畴的企业,它要承担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不仅是企业存在的使命,而且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是企业必须面对的现实;它不仅是一种道德和良知的呼吁,而且它正逐步成为刚性的制度约束;不仅是一种理念、文化,更是企业必须面对的社会实践。在体制转型、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这一点显得特别重要。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从极低的经济水平上起步的。在人均GDP不足300美元的情况下,为解决温饱和改善基本生存条件,国家和企业的注意力几乎全集中于短期经济利益,不惜代价地创造经济增长。尽管在当时是不得已的,但在这一过程中却形成了急于求成、“有水快流”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机制,它的惯性一直影响到今天。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人们的发展理念逐渐进入了误区。如在经济增长的量与质的关系中,往往把速度和数量放在第一位;在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关系中,往往把增长等同于财富、增长就看做是发展;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上,往往重经济发展、轻社会发展,见物不见人,忽视发展的均衡关系;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往往只想利用自然、向自然索取,甚至企图“征服”自然。这些理念也深深地影响了企业。

这种增长方式的特点,是高消耗、低效率、重污染,以大量的资源、劳动力和环境投入,换取高增长。例如:

我国经济增长中对投资的依赖程度比较高,近两年投资率已超过40%,2004年达到43.9%。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2004年超过了67.39%

我国单位资源产出水平比较低,平均只相当于美国1/10,日本的1/20,德国的1/6。与世界水平相比,吨钢综合耗能高出21%、发电厂供电耗煤高出22.5%、水泥综合耗能高出45%。

全社会从业人员劳动生产率比较低,只相当美国的1/46,日本的1/41,法国的1/34。

环境污染比较重,2003年我国二氧化硫排放居世界第一,二氧化碳排放仅次于美国;七大水系“劣五类”水质已占30%,酸雨面积占国土面积已达1/3。

人与资源环境的和谐,最主要的是企业与资源环境的和谐。尽管我们与发达国家发展阶段不同,有许多不可比因素,但不管怎么讲,我们确实浪费了过多的资源,还没有超越以大量消耗资源、损害环境为代价的外延式粗放型经济增长阶段。这是不可持续的。勉强地沿着这个轨迹走下去,也会受到自然力量的报复,不可能造福于大众。

国家经济技术指标的落后,实质是企业落后;国家经济增长方式落后,实质是企业发展模式落后;国家经济增长质量低,实质是企业效率低。

现在,中国经济总量达到了相当规模,资源环境已经成为瓶颈;而较低的资源效率又放大了资源环境的约束强度。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十分紧迫的课题。GDP只是按市场价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生产活动的总量,并不等于财富。它不能很好反映要素的投入量和投入结构(包括资源、环境);也不能反映产出品的质量。搞不好就会出现“没有发展的GDP”、“没有社会进步的经济增长”。例如,经济总量扩大了,但可能结构恶化了、环境破坏了、人类生存和发展条件下降了,地区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综合质量并没有相应的提高。粗放发展模式所创造的财富,远不如GDP增长表现的那么多。如果把资源浪费和土地、大气、自然遭到破坏的成本计算在内,经济增长的实际效果更要大打折扣。这一方面使人民可分享的蛋糕比预计的少了许多;另一方面,不可再生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迫使全社会要长期付出代价;三是经济增长质量不高的风险很大部分会转移到银行,会积累系统性经济风险。

评价增长方式主要看三个指标:一是维持经济增长投入要素的结构和数量,即投入资源的结构和资源消耗率;二是环境受损害的程度、可修复性和修复的成本;三是技术进步的贡献率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积累。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是由主要依赖资本、劳动力、资源、环境投入,实现量的扩张;转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使提高效率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

企业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但往往也是直接和间接浪费资源、损害环境的责任单位。企业总体水平决定国家经济水平;企业的总体效率决定国家竞争力;企业的社会公德和责任意识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关键意义。因此,在转变经济增长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中企业扮演特殊重要的角色。

作为一个企业公民,必须增强社会公德、增强责任意识。要改变已经相当普遍存在的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的企业理念。实际上,实现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循环经济、开发绿色产品、推进绿色生产、建设节约型社会等,原则上讲都是必须靠企业的努力才能实现的。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世界悄然兴起了一场“企业社会责任”运动。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变被动为主动,对企业社会责任逐渐取得认同,不仅自己提高了社会责任意识,并开始纷纷要求合作方、供应商必须接受劳工保护标准、环保标准的审查。由此在国际上形成一股巨大的企业社会责任的浪潮,各国、各企业无不感到他的存在和巨大影响。

联合国1999年制定了企业《全球契约》,推动《企业生产守则》运动。要求加入的企业自觉遵守人权、劳工、环保和反腐败等原则。世界银行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价值观、遵守纪律、尊重人以及有利于所在社区和环境的有关政策和实践的集合,是企业为改善利益相关者的生活质量而贡献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承诺。

在此基础上,继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之后又出现了SA8000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这些都是指导和督促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守则。

SA8000是由非政府组织制定的企业社会道德规范。它突破了传统守则形式,把非经营性、非技术性的抽象道德、精神、理念层面的内容标准化了,是可以由第三方认证机构审核的自愿性标准,已经成为衡量企业的道德指数。这一标准不仅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国际组织和企业所接受,而且很多跨国公司为了提升品牌形象,纷纷加入这一运动,以此调整自己的价值观、重塑自己的企业文化。他们不仅率先垂范,并要求合作企业、配套企业、供应商,包括发展中国家的制造基地,都要遵守企业社会责任守则。

国际上“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核心内容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企业要承担应有责任的理念有很多共通之处,是企业价值观和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可以借助的工具。

改革开放后,在批判“大锅饭”的同时,一些企业走入了另一个误区。在利润至上的引导下,一些企业放弃了自己的社会责任。他们不惜以拖欠工资、剥夺职工、制假冒牌、坑农害农获取短期利益,甚至偷税走私、圈钱逃债,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企业追求利润,必须来之有道;成熟的企业有比利润更高层次的追求。必须承认,在任何时候企业与社会的各种关系都存在一种基本准则。有的部分是以立法的形式表现出来,有的则反映在支配企业决策和行为的道德、惯例、责任感和价值观中。这些准则往往并不像经济现象那么清晰明白,通常较为复杂,甚至含糊不清。例如,企业除了遵守法规、照章纳税,还必须诚实守信、善待员工、使员工有机会分享企业发展的成果,要珍惜资源、保护环境、尊重社区、促进社会和谐和回馈社会等。

随着竞争格局的变化和社会意识的普遍增强,企业的社会形象和企业的诚信、品牌等一样重要。取得社会公信的企业更被市场青睐,具有更强的竞争力。企业要获得成功,管理者必须像对待经济问题一样,使承担社会责任变成企业战略和企业行为的有机部分,积极理解并对非经济环境和非经济力量做出正确的反映。

就是说企业管理者在做出决策的时候,必须考虑公司对员工的法定义务,公司政策和措施应促进公司内部的和谐;还必须考虑公司行为是否有利于公众利益、社会进步和社会和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面对新形势党中央提出的一个新的重大命题。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企业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时,企业也将是社会和谐的受益者。

来源:国研网

浅析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我国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直以来,我国社会主要关注企业在就业、赢利和纳税方面的功能。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能在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社会秩序、参与社会发展等社会问题上更多地承担责任已成为当今社会对企业的一项基本要求。进入21世纪,企业社会责任正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本投入,成为企业参与竞争的一种有效手段,成为决定企业能否在市场经济(全球化)运作中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企业不仅要能创造经济价值,但还应承担社会责任。在必须正视社会责任的时代,企业只有把社会责任贯通于自己的管理理念、战略和方法之中,才能使企业真正抵御风险、提升发展。履行社会责任是一种新的管理趋势。从企业的管理发展看,当代企业的管理正在传统的成本、质量和服务管理基础上走向社会责任管理。较高的道德水准正成为企业竞争的一个关键优势。企业管理不仅是管理者的职能,而且是各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参与的过程。当代企业管理的这种发展趋势,要求企业能从社会角度考虑问题,把企业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责任结合起来,使企业的发展有益于环境、公众和社会。
近年来,除了少部分企业把自身经济利益同社会效益对立起来,不愿承担社会责任外,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社会责任,在企业形象或公益性活动方面有不少投入。但是能够做到详细具体、系统深入地专门研究企业社会责任,并在战略层面长期规划企业社会责任,使社会责任的履行与公司的整体发展相互配合的企业却不多见。比如,国内很多企业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只是停留在做捐赠和慈善活动上面,而且有不少企业参与公益活动还是由于外部行政力要求或企业寻求政府支持的结果。大部分企业参与公益活动考虑更多的往往是从中得到的回报。很多企业并没有形成社会责任的理念和战略,其行为的效果也往往是非持续的。
        管理学大师迈克尔·波特把企业社会责任分为两类:一类是反应型的,一类是战略型的。反应型社会责任的履行,往往是单纯的公关或控制危害活动,虽能带给企业竞争的优势,但此种优势往往难以持久。目前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多属此类。战略性地承担社会责任,视承担社会责任为共享价值的机会,既能给社会施加极大的积极影响,又使自己的经济利益最大化。这正应该是我国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的发展方向。
二、从社会资本视角看企业社会责任
1.社会资本与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的社会资本是指企业通过全方位社会关联涉取所需资源的一种能力。主要表现在企业业绩、社会声誉、关系及企业文化上。社会责任的履行是一种社会资本的投入。投入社会资本可使企业提升形象,并在与社会互动中发现自身价值,产出各种效益。汶川地震后,王老吉就是成功的案例。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进行社会资本的投入之所以可使企业树立形象,产出收益,首先是因为这有利于提高企业声誉。声誉是企业的成功要素,声誉好的企业的产品总是受消费者欢迎的。同时,也有益于优化企业内部环境。一个富有社会责任感、充分尊重员工人格和价值的企业可充分调动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此外,还有助于增进企业外部关系。良好的企业形象有助于吸引客户和投资者,提高销售量和顾客忠诚度,得到政府及社区帮助。最后,尤其重要的是,增强了企业防控和化解风险的能力。社会事项与企业利益相互关联,互有影响。履行社会责任有助于企业对社会环境产生积极影响和有效控制从而使企业避险受益。
2.国际化与企业社会责任
国际上,企业社会责任已成为衡量现代企业管理成败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在西方,投资者投资企业,不仅要看公司的盈利情况,还要看企业社会责任。跨国公司为了影响投资者、顾客、社会团体和政府,越来越多地发布企业社会责任年报。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社会责任已成为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门槛。中国企业能否国际化,能否进入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市场,需要看其能否符合这些国家的企业社会责任检验标准。如果面对诸如SA8000等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常处被动,中国企业的全球竞争力就将被弱化。
三、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思想价值观不与时俱进
世界已进入一个开放变化、多元整合的全球化时代,与此相应,企业及其领导者决不能再单纯经济地、单角、单向度地经营管理企业,必须多元多面地整体把握企业,从战略角度形成企业发展的长效机制。这需要以作为社会资本的社会责任为切入点,贯穿企业的全部经管过程,进行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利益相关者的持续不断的互动,以发挥好企业社会责任对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的作用。我国企业之所以很少能够做到履行社会责任与推进企业整体发展的互动就在于价值观念的滞后。在西方发达国家,企业已不单是一个企业人,而首先是一个“企业公民”。“企业公民”是企业的一个核心价值观,即企业应该像公民那样承担社会责任。企业公民的价值观被量化,越来越多的人投资 “符合道德规范”的企业,购买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的产品。
2.外部环境存在不利因素
当然,应当承认,我国一些企业,特别是一些可能对环境和社会产生影响的企业已开始认识到履行社会责任对企业发展的作用,也把“企业公民”作为企业的一个核心价值观。但是,这些企业多是大型跨国公司,其价值观的形成是跨国公司与包括各种环保、人权组织在内的非政府组织以及各种利益相关者之间长期博弈的结果。在我国,非政府组织功能缺失,弱势群体代言人数量不足,对企业形成制衡的力量比较薄弱,企业缺少充足的外界推动力。政府的职能也有待于进一步转变。因此,企业形成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价值观需要克服不少困难。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企业的价值取向的体现,关系着企业的长远发展。一个成功的企业应该是拥有良好社会资本,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在做好商业品牌的同时树立起企业的社会责任品牌。
履行社会责任,企业可着手于以下几点:
1.在价值层面上,形成社会责任理念
充分认识承担社会责任与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一致性,并尽力实现企业社会责任由反应型向战略型的转变。在明确的战略思想支配下,分析社会环境,考虑社会利益,参与社会活动,解决社会问题。
2.在机制运转上,确立企业的社会责任主体地位
积极进行从政府和社会拉动向企业自主推动的转型。因为,政府的宣传和推动,社会环境和利益是把双刃剑,既可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又会使企业陷入政企不分,导致腐败,产生社会压力。加大社会公众、非政府组织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参与、监督和制衡力度,加强新闻媒体的宣传和引导作用是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3.在全球化上,加强国际交往与合作
国际上,众多的组织从事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咨询和推广应用,不少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对企业的社会责任有深入研究和丰厚经验,积极与这些组织和企业建立关系,可以又快又好地、更快更好地推进中国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获得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