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8000的产生和发展

   从时间系列来考察,SA8000的产生只是近几年的事情。SA8000不同于ISO9000和ISO14000的国际通行准则,SA8000到目前为止也仅仅只是国外某些民间机构借口维护人权、改善工作环境而提出的一些要求企业达到的其制定的社会责任标准,至今仍没有得到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正式确认。而且SA8000的相关内容十分抽象,其具体实施更多地是参考其他某些国际准则或规定的相关条款。尽管如此,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某些非政府机构和跨国公司的极力推动下,SA8000逐渐被越来越多的组织和个人接受,而且极有可能演化成发达国家制裁发展中国家低成本出口产品的“合理”借口。

   一、SA8000的产生

   (一)、A8000产生的背景

   从严格意义上讲,道德规范和国际贸易分属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但冷战结束后,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新兴工业化国家的起飞导致发达国家在传统产品的国际市场上失去优势,在诸多领域,新兴工业化国家已成为发达国家的竞争对手。发展中国家为实现经济赶超战略,鼓励出口,其廉价的劳动力带来了生产成本上的优势,在各个领域冲击着国际市场,使发达国家逐渐丧失了在传统产品的国际市场上的优势。1985年—1995年,发展中国家在制造业和工业竞争力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由17.4%增加到19.8%;向工业化国家出口的制成品占工业化国家制成品进口总额的比重由11.6%增加到18.5%,其中服装工业的出口份额由44.7%增加到58.7%。①发达国家必然会寻求遏制发展中国家提高竞争力的手段和途径,某些发达国家便寻求构筑起种种非关税的贸易壁垒。

   然而,这些传统贸易壁垒形式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和阻力。首先,这些贸易壁垒形式跟WTO的宗旨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相违背,必然遭到众多发展中国家的反对,在WTO下设的争端仲裁机构的斡旋中也处于劣势,因而必须寻找到更具道义假象的理由。先行工业化国家提出:各国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尤其是劳工状况的差异使发达国家在成本价格和贸易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必须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对发展中国家施加压力和采取限制行为。在近年的许多经济贸易和劳工标准的国际会议上,美国、德国等西方国家的政府代表和专家都一再提出这个问题。在东盟与欧盟外长会议上,当时德国外长金克尔代表欧盟国家明确提出要把人权、环境保护和劳动条件纳入国际贸易范畴,将劳动者权益与经济问题挂钩,即轰动一时的所谓“社会条款”。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主持的乌拉圭回合谈判期间,美欧等发达国家就曾经提出将劳工标准问题列入多边谈判的议题,主张在国际贸易自由化的同时,在贸易协议中制定出统一的国际劳工标准,并对达不到国际标准的国家的贸易进行限制。与此同时,美欧等发达国家还主张在全球范围内推广“社会标签计划”,即在各国的产品上都加贴表明其生产和加工过程中是否符合劳工标准的“社会标签”,以让消费者选择、鉴别。WTO新加坡部长级会议宣言说:“国际劳工组织是制定和执行核心劳工标准的职能机构,我们对国际劳工组织提高劳工标准的工作表示支持。我们相信,由贸易增长带来的经济增长与发展和进一步的贸易自由化将会对这些标准的提高作出贡献。”在WTO于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第四次部长级会议上的《部长会议宣言》中,再次重申了在新加坡部长级会议宣言中发表的观点,认为“全球化过程中的社会标准问题应该由国际劳工组织负责”。 ①张文兵,葛永波.社会责任认证(SA8000)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J].管理科学,2003年第6期。

   事实上,廉价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制造国将其大量廉价产品出口到发达国家市场,受其冲击的当然是发达国家国内市场,使其所在国的纺织品服装、玩具、鞋类等相关行业失业率上升或工资水平下降,引起了发达国家政府的高度关注。美国等发达国家为了保护国内市场、减轻政治压力,日益加重了对发展中国家劳工条件及劳工环境的批评指责。一些地区性行业乃至全国、全球性行业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纷纷参与制定相关规则,以求获得贸易自我保护。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美欧等发达国家把劳工标准同其对发展中国家实施的普遍优惠制度挂钩。北美和欧洲都已在自由贸易区协议中做出规定,提出所谓只有采用同一劳工标准的国家与地区才能参与贸易区的国际贸易活动,以期共同对抗以降低劳工标准投入作为贸易竞争手段的地区和国家,共同对那些劳工状况较差而又不采取措施改进的国家与地区在国际贸易中进行制裁和谴责。同时,在这些国家,一种以劳工标准为主要内容的、新的民间壁垒即SA8000也开始逐渐建立起来,在政府的首肯和支持下,且有由民间壁垒走向政府壁垒的趋势。

   另一方面,由于消费者和公众的压力,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很多欧美跨国公司都制定了各自社会责任守则,同时,一些行业性的、地区性的、全国性的乃至全球性的行业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也制定了各不相同的守则。据国际劳工组织统计,这样的守则已经超过400种。跨国公司一方面要推广本公司的社会责任守则,同时,它还要遵守行业性的、地区性的、全国性的乃至全球性的守则,以迎合不同利益相关团体的需要。同样,对于一家供应商和制造商,它不得不应对不同客户的可能各不相同的守则,不得不重复接受不同客户的工厂检查。由于不同的守则内容可能各不相同,定义各不相同,缺少可比性,也缺少专业的审核员,零售商、供应商和工厂不得不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用于守则的实施和监督,公众和消费者对跨国公司这种缺乏透明度的监督制度也很不满意。公司和消费者都希望制定一个类似ISO9000的标准的、全球通用的社会责任标准,同时建立一套独立的认证认可机制。正当各类国际机构或组织在寻求共同建立大家都来遵守的企业责任社会国际管理体系的时候,SA8000却悄悄的先与其他组织的行动浮出水面,并企图以先予推出的原因成为大家都来遵守的国际标准。

   (二)、A8000产生的过程

   美国的经济优先权委员会(the Council on Economic Priorities,CEP)一直在积极推动并参与制定社会责任标准的活动。1997年初,经济优先权委员会成立了经济优先权委员会认可委员会(the Council on Economic Priorities Accreditation Agency,CEPAA),由CEPAA负责制定国际通用的社会责任标准,并根据质量体系评估和认证机构(ISO)的基本要求来评估认可认证机构。2001年,经济优先权委员会认可委员会(CEPAA)更名为社会责任国际(Social Account-ability International,简称SAI)。SAI咨询委员会负责起草社会责任国际标准,它由来自11个国家的20个大型商业机构、非政府组织、工会、人权及儿童组织、学术团体、会计师事务所及认证机构的有关人士组成。

   CEPAA在纽约召开的第一次会议上就提出了标准草案,最初名为SA2000,经过多次协商后,最终定名为SA8000,并在1997年10月公开发布。2001年12月12日,经过18个月的公开咨询和深入研究,SAI发表了SA8000第一个修订版,即SA8000:2001。

   参与制定SA8000的机构对SA8000的自我评价为:

   1、SA8000是全球第一个可用于第三方认证的社会责任国际标准,旨在通过有道德的采购活动改善全球工人的工作条件,最终达到具备公平而体面的工作条件;

   2、SA8000标准是根据国际劳工组织(ILO)公约、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及世界人权宣言制定的,主要内容包括童工、强迫劳动、安全卫生、结社自由和集体谈判权、歧视、惩罚性措施、工作时间、工资报酬及管理体系等9个要素;

   3、SA8000标准是一个通用的标准,不仅适用于发达国家,也适用于发展中国家;不仅适合于各类工商企业,也适合于公共机构;

   4、SA8000还有可能代替以前各个公司或行业各自制定的社会责任守则。

   (三)、对SA8000的理解

   SA8000作为社会责任方面的一个认证体系,不仅明确了社会责任规范,而且也提出了相应的管理体系要求。将社会责任和企业管理结合起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规范组织尤其是企业的道德行为,有助于改善劳动条件,保障劳工权益。SA8000颁布后,在很快获得了西方发达国家的跨国采购公司的广泛支持。一些规模较大的购销商都极力促使此标准的实施,与此同时,一些国际知名的认证机构,如SGS、BVQX、DNV、UL、ITS等9个著名认证机构相继获得SAI批准,开展SA8000认证业务。

   目前全球大的采购集团非常青睐有SA8000认证企业的产品,这迫使很多企业投入巨大人力、物力和财力去申请与维护这一认证体系,这无疑会大大增加参与认证公司的经营成本。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劳工成本本来是其在国际贸易竞争中拥有的最大的比较优势,但国际认证的社会壁垒将大大削弱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力成本方面的比较优势。另外,在关税和一般非关税壁垒不断被削减的今天,SA8000非常容易被贸易保护主义者所利用和曲解,成为限制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有力工具。实际上,某些贸易保护主义者已与人权组织联手,以SA8000的名义,对发展中国家的纺织品服装、鞋类、玩具及皮制品、小家电等行业的出口进行全方位的限制。国外一些人权机构经常借此对进口商施加压力,要求其进口获得SA8000认证的企业生产的产品;还有一些社会团体也要求限制进口达不到劳工标准所要求的企业所生产的产品。近期,在中国也娄娄发生了出口企业被强制要求进行SA8000认证,否则就面临断单的威胁甚至被拒绝收货的案例。

   另一方面,SA8000的问世毕竟是全球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发展到一定程度的重要举措,也是全球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和国际经济贸易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标志着人类社会从只重视资本、科技等经济因素为核心的低层次发展,转到了以人为本、以社会责任为己任的高层次发展上来,它要求企业在关注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必须承担起对环境和利益相关者的保护责任,其宗旨是为了确保供应商所供应的产品必须符合社会责任标准的要求,这无疑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同时,SA8000也标志着国际贸易壁垒的形式越来越隐蔽,而且新型的贸易壁垒将更多的借助人文社会的仁义,道德等美丽的借口,披着合法的外衣走上国际贸易领域的前台,进一步迷惑人们。

   二 SA8000在世界进程的现状与发展态势

   (一)、A8000推出后的反映

   SA8000从1997年8月出台开始,逐步得到了一些发达国家及工商界尤其是人权组织的支持。它为消费者和投资者提供一个可以简单识别的标志,来鉴别哪些公司关注劳工问题,它也为工商业公司提供一种途径,向客户和公众展示其良好的社会责任表现和承诺,借此区别于其他公司,便于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尽管SA8000标准不是ISO标准,但它却迎合了目前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需要,也切入了当前人文社会发展需要的仁义、道德的卖点,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劳工标准问题争论不休的关键时刻,却显得颇有几份人情味,从而推动了发达国家“名正言顺”地去做他们一直想干而因为发展中国家的反对而不能干的事。

   更为重要的是它在社会普遍责问跨国公司成为社会责任黑点的时刻,能成为跨国公司扩大经营的有效借口,很自然便为跨国公司所乐意采用和推广。很多跨国公司公开表示采用SA8000标准,鼓励供应商和合约工厂申请SA8000认证,一些公司还要求合约工厂制定实施SA8000标准的时间表,限期通过认证。英国零售企业Sainsbury’s的总裁表示“非常欢迎SA8000社会责任国际标准,这无疑是向正确的方向走出的重要一步,并将这些问题带到国际议程上。”全球最大的邮购公司,德国Otto-Versand表示要求其主要供应商尽快通过SA8000认证,欧洲服装连锁零售商WE国际公司表示要求所有供应商通过SA8000认证,全球第一大玩具零售商,美国玩具反斗城公司(Toys“R”US)表示要求全部5000家供应商(其中大多数在中国)通过SA8000认证,美国高尔夫服装公司Cutter & Buck表示要求所有供应商通过SA8000认证,并考虑公布供应商名单。全球零售最大企业沃尔玛将其全球采购总部迁至中国深圳,要求作为其供应商的中国企业必须遵守所在国的适用法律和美国法律,尤其是遵守劳工法,并在深圳、东莞和福建莆田等地设立了专门的劳工监督小组。全球200家跨国公司已经制订并推行了公司社会责任守则,其中,家乐福、雅芳、通用电气等超过50家公司已经在我国开展社会责任审核,有些公司还在中国设立了劳工和社会责任事务部门。

   推动SA8000认证的动力首先来自买家的压力,一些行业领先的跨国公司、大型零售商和批发商要求其全球供应商和合约工厂限期通过SA8000认证,作为今后继续采购合约的一个必要条件。如雅芳公司(Avon)要求其全球合约工厂在两年内通过SA8000认证,并定期向Avon汇报计划的进度。目前受到买家压力最大的是劳动密集型消费品制造厂,如纺织服装厂、玩具厂、体育用品厂及鞋厂等,同时,这一趋势正迅速扩展到整个消费品行业乃至整个制造业,如消费类电子产品制造业、家具业和食品业。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供应商行为准则也明确规定了童工、强迫劳工和职业安全卫生的要求。第一家通过SA8000认证的电子厂是美国Altee Lansing Technologies,Inc.公司在广东省东莞市的一家工厂。

   推动SA8000认证的动力其次来自市场竞争的压力,一些已经受到SA8000限制的制造业老板和工厂经理意识到,全球化环境下的市场竞争模式正在发生变化,劳工标准是挑战同时也是机遇,企业讲究社会责任将成为历史发展的大趋势,虽然SA8000不是国际标准,但它已经利用了这一历史趋势概念,更重要的是SA8000已经成为跨国采购公司加紧对供应链管理和获取更大利润的管理工具,排斥SA8000便可能意味着他们的市场的丢失,所以他们惟有顺应历史的潮流,在跨国公司的要求下,推广SA8000认证,同时也期望能增强公司在未来发展中的竞争力,维持和巩固其行业先锋的地位,开拓新的市场空间。

   另外,在ISO9000和ISO14000等国际标准的影响下,一些非制造业的公司在错误的舆论导向下,误认为认证SA8000将与认证1SO9000和ISO14000一样可以取得良好的社会宣传效应,以为可以向其客户和公众展示其良好的社会责任和人性化管理模式,以便赢得公众和客户的更多亲睐,也积极申请SA8000认证,如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园物业管理有限公司于2000年1月通过SA8000认证,成为全球第一家通过SA8000认证的物业管理公司,随后2000年11月厦门金都物业管理公司也通过了SA8000认证,深圳市长城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大连万达集团也将SA8000标准运用到物业管理活动中,建立了SA8000社会责任体系。巴西一家从事餐饮服务的公司DE NADAI也通过实施SA8000标准吸引新客户。一些与消费品行业相关的咨询、进出口、零售业、废物管理、政府部门和其他服务行业也通过了SA8000认证,以求向客户展示其独特的优势。但是,从现在的现状来看,这些机构初期参与认证的愿望却大都不能实现,这不但与SA8000不是国际标准有关,还跟SA8000认证的具体操作等方面有关,更奇怪的是,在中国,大部分已经通过SA8000认证的机构根本就不敢宣传自己拿到了SA8000证书,那么很明显就无法向公众展现出其社会形象了.

   (二)、A8000在世界的进程

   自从SA8000于1997年8月问世以来,经过短时期的适应和推广之后,在西方一些民间组织和跨国公司的极力推动下,其发展进程呈现出加速度的趋势。

   到1998年底仅有8家组织获得认证,然而,截至2002年8月26日,全世界共有27个国家和地区的150家组织获得了SA8000认证证书。这150家组织涉及28个行业,主要包括服装、纺织、玩具、化妆品、家用器皿、化工、食品等。这些组织中既有生产型企业、专业的贸易公司,也有提供咨询服务的机构以及政府部门。从企业的经营范围看,包括设计、研发、生产、加工、销售、安装、服务等各个方面。

   2003年表现出更为强劲的发展势头。截止2003年8月,全世界共有36个国家和地区的259家企业组织获得了SA8000认证证书。这259家组织涉及35个行业,主要包括服装、纺织、玩具、化妆品、家用器皿、化工、食品等。

   截止2004年5月20日,全世界共有40个国家或地区的400家企业组织获得了SA8000认证证书。其中前三名的分别是:意大利为97家,占%24.3,中国为53家,占13.3%,巴西为51家,占12.8%。具体见:表3-1 2004年5月20日SA8000认证国别或地区机构数量分布表。 表3-1 2004年5月20日SA8000认证国别或地区机构数量分布表

Country 国别或地区 Number of Facilities 认证企业数量 % of Total 占总数比例
意大利 Italy 97 24.3%
中国 China 53 13.3%
巴西 Brazil 51 12.8%
印度 India 47 11.8%
巴基斯坦 Pakistan 26 6.5%
越南 Vietnam 26 6.5%
泰国 Thailand 9 2.3%
土耳其 Turkey 9 2.3%
波兰 Poland 8 2.0%
西班牙 Spain 8 2.0%
印度尼西亚Indonesia 7 1.8%
法国 France 5 1.3%
希腊 Greece 5 1.3%
瑞士 Switzerland 5 1.3%
韩国 Korea 4 1.0%
菲律宾 Philippines 4 1.0%
英国 UK 3 0.8%
阿根廷 Argentina 2 0.5%
孟加拉 Bangladesh 2 0.5%
比利时 Belgium 2 0.5%
哥斯达黎加 Costa Rica 2 0.5%
以色列 Israel 2 0.5%
马来西亚 Malaysia 2 0.5%
荷兰 Netherlands 2 0.5%
罗马尼亚 Romania 2 0.5%
台湾 Taiwan 2 0.5%
美国 USA 2 0.5%
捷克共和国 Czech Republic 1 0.3%
丹麦 Denmark 1 0.3%
埃及 Egypt 1 0.3%
芬兰 Finland 1 0.3%
日本 Japan 1 0.3%
肯尼亚 Kenya 1 0.3%
毛里求斯 Mauritius 1 0.3%
尼泊尔 Nepal 1 0.3%
葡萄牙 Portugal 1 0.3%
斯洛文尼亚Slovenia 1 0.3%
南非South Africa 1 0.3%
斯里兰卡Sri Lanka 1 0.3%
叙利亚Syria 1 0.3%

   截止2004年5月20日为止,全球已经认证的400家组织主要涉及40个行业,主要包括服装、纺织、玩具、化妆品、家用器皿、化工、食品、交通、家具、农业、咨询、培训、食品服务、包装、清洁服务、电子、配件、建材、商业服务、能源、珠宝首饰、金属、鞋类、卫生、医药、塑料、社会服务、废品处理、、纸业、汽车、建筑、房产、运动器材、赌博、保险、印刷、安全器材和服务、纤维灰浆等。前三个行业及其所占比例分别是:服饰70家,占17.5%;纺织33家,占8.3%;化学32家,占8.0%。具体见表3-2 2004年5月20日SA8000认证行业分布表。 表3-2 2004年5月20日SA8000认证行业分布表

Industry 行业 Number of Facilities 认证企业数量 % of Totals 占总数比例
Apparel 服饰 70 17.5%
Textiles 纺织 33 8.3%
Chemicals 化学 33 8.0%
Cosmetics 化妆品 24 6.0%
Transportation 交通 24 6.0%
Agriculture 农业 20 5.0%
Consulting / Training顾问/培训 18 4.5%
Food / Food Service 食品/食品服务 16 4.0%
Housewares 日用品 15 3.8%
Packaging 包装 13 3.3%
Toys 玩具 13 3.3%
Cleaning Services 清洁服务 12 3.0%
Electronics / Teleco 电子/通信 11 2.8%
Accessories 配件 9 2.3%
Building Materials 建筑材料 9 2.3%
Business Services 商业服务 6 1.5%
Energy 能源 6 1.5%
Jewelry/watches/clock 珠宝/钟表 6 1.5%
Metals 金属 6 1.5%
Footwear 鞋类 5 1.3%
Health Services 医疗服务 5 1.3%
Medical 医药 5 1.3%
Plastics 塑料 5 1.3%
Government 政府 4 1.0%
Metal Works 金属制品 4 1.0%
Social Services 社会服务 4 1.0%
Waste Management 废物管理 4 1.0%
Furniture 家具 3 0.8%
Industrial Equipment 工业设备 3 0.8%
Automotive 汽车 2 0.5%
Construction 建筑 2 0.5%
Real Estate 房地产 2 0.5%
Sporting Goods 体育用品 2 0.5%
Fitness Equipment 健身设备 1 0.3%
Gaming Activities 游戏活动 1 0.3%
Insurance 保险 1 0.3%
Paper 造纸 1 0.3%
Printing & Graphics印刷制图 1
Safety Equipment & Services 安全设备&服务 1 0.3%
Staffing 职工安置 1 0.3%

①说明:本节的5个表格中的资料是笔者自己从国外的某些机构的内部资料整理而成,原文全是英文,中国的地区和公司名字大都是拼音,在拼音翻译成中文时只能是音译,可能会存在错误,凡有误译者以表中的英文或拼音为主。

   全球已经认证的40个国家的400家机构中,所有工人已经有257,803人,工人最多的前三个国家分别是:意大利有50,609人,占19.6%;中国有41,766人,占16.2%;巴西有28,361人,占11.0%。具体见表3-3 2004年5月20日SA8000认证国别或地区工人数量分布表。 表3-3:2004年5月20日SA8000认证国别或地区工人数量分布图

Country Number of Workers % of Total
Italy意大利 50,609 19.6%
China中国 41,766 16.2%
Brazil巴西 28,361 11.0%
Vietnam越南 27,584 10.7%
India印度 23,073 8.9%
Pakistan巴基斯坦 13,186 5.1%
Philippines菲律宾 10,913 4.2%
Thailand泰国 7,452 2.9%
Indonesia印度尼西亚 7,423 2.9%
Costa Rica哥斯达黎加 7,315 2.8%
Turkey土耳其 6,648 2.6%
Poland波兰 5,457 2.1%
Kenya 肯尼亚 5,342 2.1%
Greece希腊 3,995 1.5%
Spain西班牙 3,340 1.3%
Romania罗马尼亚 2,800 1.1%
Mauritius毛里求斯 1,840 0.7%
Sri Lanka斯里兰卡 1,711 0.7%
Switzerland瑞士 1,710 0.7%
Bangladesh孟加拉 1,394 0.5%
Belgium比利时 1,016 0.4%
France法国 790 0.3%
Syria叙利亚 600 0.2%
USA美国 594 0.2%
Malaysia马来西亚 460 0.2%
Israel以色列 435 0.2%
Portugal葡萄牙 320 0.1%
Egypt埃及 300 0.1%
Czech Republic捷克共和国 207 0.1%
Japan日本 180 0.1%
Netherlands荷兰 176 0.07%
Finland芬兰 160 0.06%
Slovenia斯洛文尼亚 158 0.06%
Korea韩国 112 0.04%
South Africa南非 106 0.04%
Taiwan台湾 92 0.04%
Argentina阿根廷 79 0.03%
Nepal尼泊尔 48 0.02%
UK英国 44 0.02%
Denmark丹麦 7 0.00%

   在全球已经认证的40个国家的400家机构中,超过1000人的机构有67家,占17%,1-50人的有87家,占22%。具体见表3-4 2004年5月20日SA8000认证机构的工人数量分布表。 表3-4 2004年5月20日SA8000认证机构的工人数量分布表

Workers Employed 雇用工人数量 Number of Facilities企业数量 % of Total 占总数比例
> 1,000 67 17%
251 – 1,000 117 29%
51 – 250 123 31%
1 – 50 87 22%
missing info 6 2%

   因此,SA8000自1997年8月诞生以来,在实际的推广和运行中呈现出迅猛之势。尽管无论从已经通过认证的企业数量、规模,从这些企业的工人人数,还是从申请SA8000认证的国家数来看,与没有参与认证的有关对象相比,在数量上只是占少数,但是如果从发展态势上来审视,有些问题值得我们特别关注。首先,为什么越来越多的组织和个人对推行SA8000这种非国际社会责任标准如此热衷?其次,SA8000会不会成为大型跨国公司全球采购中通行的潜规则?再次,在经济全球化、传统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手段越来越没有市场的今天,发达国家为了在国际市场上排挤竞争对手,尤其是新兴的发展中国家,极有可能借口甚至曲解SA8000的相关条款,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全方位的打压,达到遏止其经济发展的上升势头。最后,为什么到目前为止申请SA8000认证的企业主要集中在非发达国家?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已经通过SA8000认证的机构显然少得可怜,根据以上统计,美国只有2家,英国只有3家,更奇怪的是经常在国际会议上大声呼吁要把劳工标准与贸易挂钩的德国却没有一家,加拿大等发达国家也没有企业认证SA8000,而且据笔者调查,已经通过SA8000认证的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大都是与SA8000认证委员会的成员或SAI有密切关系的关联机构,虽然我们并不排除发达国家经过较长时期的发展,其工作环境和相关的法规普遍优于发展中国家。但如果参照SA8000的相关规定,难道它们的企业和相关组织机构就做得尽善尽美、不可挑剔?倘若如此,那么,对西方发达国家频繁发生的旨在要求提高工资待遇、改善工作环境的游行罢工,该作何解释? 以上这一系列的问题正是SA8000企图成为国际标准不得不回答的问题。

   全作者:

   叶祥松: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黎友焕: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科研处副处长、研究员

   全该文发表在《2004广东企业社会责任建设蓝皮书》,黎友焕等主编,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年12月

SA8000在中国热炒作后的冷思考

   从2003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 “别让SA8000认证绊住脚 ”和2003年12月12日粤港信息日报“美欲向我抡SA8000大棒,珠三角恐成重灾区”的报 道出来后,全国的媒体和学术界随即掀起对SA8000的讨论和研究,甚至引发了多视角的不 同观点的争论.相比一年前,各界对SA8000的认识也越来越清晰了.笔者认为现在该是总 结SA8000在中国的时候了,因此结合一年来的研究,特简略总结SA8000的概况如下,供有 关企业和人士作参考:

   一、 国内理论界研究SA8000的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SA8000出台后到2003年12月12日的 《粤港信息时报》的“美欲向我抡SA8000大棒 珠三角恐成重灾区”一文的发表为标志 。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理论界对SA8000的研究比较零散 ,国内虽然已经有不少文章涉及到SA8000,但却很少有人或媒体专门进行的长期跟踪 研究或连续发表系列文章,国内各界包括理论界和外经贸领域的人士对SA8000了解的 寥寥无几。现在回顾这个阶段公开发表的文章,理论界基本上把SA8000界定为技术贸 易壁垒;企业已经通过或正在认证SA8000的几乎全部都是在国外购买方的要求和指引 下进行,咨询、培训和认证机构全部都由国外购买方联系中介和认证机构包办,绝大 部分的其他企业却基本不了解SA8000;政府部门在这个阶段基本上没有发表对SA8000 的任何言论。

   第二阶段:是从2003年12月12 日的《粤港信息时报 》发表的“美欲向我抡SA8000大棒 珠三角恐成重灾区”到2004年4月28日《南方日报》 的“跨越SA8000”一文发表为标志。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媒体一下子把SA8000炒得铺天盖 地,而且越炒就越弦。甚至出现了很多误解和曲解,我们也注意到很多接受媒体采访 的专家实际上也不是这方面的专家,不少所谓的专家根本就不了解SA8000,所以这个 阶段的媒体对SA8000的报道都几乎是没有新意的膏药,不过从这个媒体贴到那个媒体 罢了。另外由于媒体的炒作,引发了国外从事SA8000工作的所有机构都前所未有地对 中国的认证市场产生了巨大的兴趣,纷纷派人前来中国推动其工作的局面。在这一阶 段理论界开始关注和研究SA8000;企业在媒体的炒作下纷纷到处了解SA8000的情况, 表现出对SA8000认证的很高的兴趣或紧迫感。相关政府部门也开始注意SA8000。媒体 方面要算《粤港信息时报》后来改成的《民营经济报》最积极,多次推出了系列的专 题报道。

   第三阶段:是从2003年的10月28日的《南方日报》 的“跨越SA8000”一文的发表到2004年的7月13日的羊城晚报的“SA8000认证国内遭遇 尴尬”一文的发表为标志。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对SA8000的争论达到了高峰,主 要集中在SA8000是不是壁垒上。首先是南方日报作为广东省委的机关报很少有的全版 以广东省社会科学院SA8000课题组的供稿全面解读SA8000,各种媒体又纷纷转载,商 务部的《WTO经济导刊》和原来国家经贸委的《现代企业教育》等杂志纷纷开辟专栏 ,引起了理论界和政府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很多政府的相关部门纷纷组成工作组进 行有关方面的调查研究,不少理论界的专家和政府官员也就SA8000发表看法,全国兴 起了培训SA8000知识的热潮,境外的中介机构主要是经过SAI授权有权利进行认证的9 个认证公司设在香港的中介机构纷纷进入中国开展培训、咨询和认证业务。企业参加 SA8000的知识培训和认证的兴趣越来越强。国内的相关认证机构和中介组织就SA8000 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但却大都受到境外同行机构的排挤,对SA8000的培训和咨询市 场被严密的垄断程度表示很不理解,却找不到答案。

   第四阶段:是从羊城晚报2004年的7月13日的 “SA8000认证国内遭遇尴尬”一文发表为标志到现在。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对SA8000的认识的扭曲基本逐 步回归到正确的位置。首先是“SA8000认证国内遭遇尴尬”一文在国内首次指出“自 称国际标准的SA8000实际是由美国一家民间机构牵头制定的,事实上还不是国际标准 ”,理论界和相关政府部门的深入调查研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对SA8000的看法出现了 转变。更为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对SA8000的深入研究,得到了更有深刻意义的启示, 理论界开始从SA8000的研究转入到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 领域的研究成果将不断涌现,打破对企业社会责任建设敏感区域研究的沉默的局面。 对劳工及其他的社会责任建设的话题将会长期成为媒体的焦点。大批企业对SA8000的 看法也迅速回归,受到SA8000压力的企业表示将继续认证SA8000,还没受到压力的出 口企业对SA8000出现了反感的情绪。境外机构在国内开展的认证和咨询活动开始有点 收敛,再也没敢大张旗古,并转入更加隐秘的形式,包括经过SAI 授权有权利认证的9 家认证机构在内的所有境外涉及SA8000的机构因为广东省社会科学院SA8000课题组推 出的“SA8000研究前沿系列报告”所反映的问题而震惊,这些认证机构开始反思其在 中国开展SA8000认证或咨询的行为,同时对中国的市场的关注程度更大。

   二 目前SA8000 在中国推行情况及影响

   根据SAI于2004年10月31日对外公布的数据,来自40 个国家51个行业的492家企业取得SA8000的有效认证. 其中中国企业有效认证的是59家. 这里之所以提出有效认证,是因为在过去通过SA8000认证的企业中,有不少企业自动放弃 认证资格或在认证机构的复审中不过关被取消有效资格.

   一段时间以来,由于国内理论界对SA8000认证的争 论越来越激烈,已经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国家认鉴委已经表态不宜在国内推广 SA8000的认证,今年下半年以来,我国提交认证的企业明显减少.更为重要的是,从我国的 大部分认证SA8000的企业来看,几乎全都是被跨国公司迫使的,由于SA8000在西方发达国 家的影响不大,国外的消费者也普遍不了解SA8000,SA8000只是目前几百个公司社会责任 守则中的一个,跨国公司要求其供货企业进行社会责任建设不一定要进行SA8000的认证, 如现在我国沿海地区进行的第二方审核就已经很普遍,据初步调研的测算,我国沿海地区 已经有超过35000家企业已经通过第二方的社会责任审核,而全国通过SA8000认证的才有 50多家.所以跨国公司面对国内理论界对SA8000的批评也存在积极推动SA8000认证的担 忧,如在国内最积极推行SA8000的沃尔玛,最近却收到了国家工会对其有意不设立工会的 质疑,从而又闹出了经常讲劳动者保护多的机构并不一定确实保护劳工的国际笑话.

   但不管怎么样,SA8000导入中国,一方面引起的理论 界和社会其他各界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建设的争论,似乎已经把国际上的企业社会责任运 动引入了中国.另一方面,也给中国的企业家补了一堂国际课,可以预见社会各界以后对 企业社会责任的建设必将更加重视,这已经对我国各类企业都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企业经营把履行社会责任放在重要的位置已经迫在眉睫,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已经成为中 国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种新型的企业文化.不重 视企业社会责任这种新型文化建设的企业或企业家将在未来的经营活动中面临很大的 社会压力甚至会被社会淘汰出局.

   三 SA8000在中国的推动情况对中国企业的启示

    SA8000的出台和在我国的推动是当前国际新格局 下的必然产物,是我国经济屈起的同时对相关国家带来压力的必然反映,是中国和发达国 家贸易摩擦的一种表现形式,同时也是我国即将成为世界加工厂的发展趋势下,国际企业 社会责任运动导入中国的结果.

   但毕竟国际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已经有了100多年的 历史,怎么来建设企业社会责任,什么样的企业应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责任及应当承担多重 的企业社会责任等问题历来尤其是近年来就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场合争论 的焦点,而且每每都难以达不成一致意见而告终.这也说明,国际上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统 一国际标准的出台将会有很长的一段时间.

   由于SA8000是一个拼凑的公司守则或称其为体系, 其存在的不科学和不系统及不可操作的缺陷已经注定了SA8000如不修改便不可能成为 国际标准,最多也是如目前的做法,成为某些跨国公司替代其社会责任守则的民间体系, 在这个前提下,我国政府将不会承认SA8000的认证的合法地位,从而也注定了SA8000在我 国的认证行为是违法的.

   所以企业对待SA8000的态度基本上可以坚持如下: 企业不必也没必要自动去认证SA8000,受到跨国公司压力的企业要善于利用西方国家的 社会人文规则跟跨国公司讨价还价,如:企业若以我国的法规向跨国公司解释这种认证是 明显违反我国有关法规的话,跨国公司是不会强迫其供货企业进行违法活动的,同时为了 认证而违反法规的做法这也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消费者不能接受的行为,因为遵纪守法和 按章纳税是企业的最基本的社会责任,为了保护劳工的认证而违反法规这本身就是不讲 社会责任的具体表现.相比SA8000和企业社会责任的第二方审核,不论从程序,费用等各 种因素来考虑,笔者认为企业应该尽量地选择后者,真是在最后迫不得已地情况下,才选 择认证SA8000.

   主要参考文献:

    1 YOUHUAN LI(黎友焕),The analysis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WWW.Nottingham.ac.uk/cele/project/sept2004/month/56

    2 黎友焕编著,SA8000与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中 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9月 版

    3,梁桂全 黎友焕等主编,2003广东企业社会责任建 设蓝皮书,广东经济出版社11版

   该文发在《WTO经济道刊》2005年1月刊

   作者:黎友焕是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科研处副处长,经济学研 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

论SA8000相对一个国际标准体系的十大缺陷

   内容提要:SA8000作为美国一个民间小机构制订的劳工保护认证体系,却被尊称为具有广泛影响的国际社会责任标准,叛借国际社会责任理论的卖点在世界各地主要是发展中国家掀起一场既不公平又不标准的企业社会责任运动,SA8000导入中国后也已经对我国的经济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年来国内媒体纷纷也就SA8000的褒贬召开了热烈的讨论,本文也尝试从SA8000离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标准存在的缺陷进行剖析,揭露其不标准的原因,以图还其真正的面目,加深国内各界对SA8000的理解,仅供参考.

   主题词:SA8000 国际标准 缺陷

   SA8000最多只能说它是目前国际上几百个各种各类的社会责任守则中的关于劳工保护这一类中的一个,因为这个守则与其他大公司的内部守则又有区别,主要在于SA8000是可供予认证,因此确实地说,SA8000应该是社会责任中劳工保护方面的一个认证体系,它在劳工保护这方面的理论本质是良好而不可质疑的,但从它的运行轨迹和对各目标群的实际影响来看却大径相莛.这就使各界对其推行目的和本身的性质产生怀疑,本文也仅就对其是否真是国际标准进行拷问如下:

   1 SA8000名字和其内容不相称,明显以偏概全.

   究竟何谓社会责任,国际上并没有统一的定义,现行的各种社会责任标准莫衷一是、各抒己见。有的将社会责任仅限定于企业,即企业社会责任(CSR);有的将社会责任扩大到包含企业在内的所有组织,即社会责任(SR)。社会责任的定义难以统一,主要是因为当前社会责任的概念深深受到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影响,其外延非常广泛,内涵也相当复杂。

   SA8000的“S”是指“SOCIAL”,“A”是指“ACCOUNTABILITY”,即“SA”是指“社会责任”,“8000”只是一个体系的代号,如“ISO9000”的“9000”和“ISO14000”的“14000”一样,从字义来讲,“SA8000”确实是指社会责任体系。 但从 <SA8000:2001>版本来看,SA8000包含的9个内容是: “童工、强迫性劳动、健康与安全、结社自由和集体谈判权、歧视、惩戒性措施、工作时间、工资报酬和管理系统”等9个方面。这9个方面全都是涉及企业对劳工保护的.

   而笔者认为社会责任的范围很广, 主要包含:遵纪守法、保护环境、保护消费者权益、劳工准则和劳资关系、人权、职业健康安全、伦理、反腐败、团体关系、慈善事业和积极进取等。 从主体来看,有政府的社会责任,如维护经济秩序,依法保护各种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等,有企业的社会责任,如依法经营,按章纳税,提供社会就业等,也有自然人的社会责任,如遵纪守法,遵循风俗道德等.从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来讲,也相当广泛,仅企业社会责任最基本的应该是依法经营,按章纳税,此外还包括提供社会就业,环境保护,产品质量保证,价格合理等等很多内容.

   其中企业保护劳工的社会责任也只是企业社会责任中的一项.

   因此很明显,说SA8000是企业社会责任国际管理体系就是牵强附会,明显是以偏概全.

   2 SAI把台湾作为国别来看待,具有不可告人的政治意图.

   在SA8000的制订者SAI网上由SAI公布的系列有关统计数据中,把香港,澳门的相关数据统计在中国国别内,把台湾的相关数据另作为“台湾”国别来统计,具有很强的政治意图,其行为耐人寻味.

   台湾历来是中国的一部分,是中国国内的一个地区,这是世界各国,各界都明知的事情,围绕台湾统一问题,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正在作出一系列的努力,但同时正是有某些国家如美国的一些机构以中国屈起的威胁论为由,从各方面以不同形式企图破坏中国的统一大业或推迟统一进程,不少别有用心的国外机构在各种资料的统计和标示上把台湾和中国大陆分别为不同国别来宣传,以图造成所谓的既成事实,这是中国政府和中华民族不可接受的丑陋行为,也是最终不可得逞的流氓机俩.尤其是象SAI这种所谓的国际机构,一方面既想在中国捞到自己的好处,又不尊重中国的历史事实,更是中国人民不可接受的.

   显然易见,SA8000如果是一个国际标准体系的话就不应该也不会涉及到这种敏感的政治领域.

   3 SA8000的具体条款不科学,具体内容很难操作

   在<SA8000:2001>版本的第二条的 “规范性原则及其解释”中, “公司应该遵守国家和其它适用的法律公司签署的其它规章和本标准.当国家和其它适用的法律公司签署的规章和本标准所规范的议题相同时应该采用其中最严格的条款”.这一条款极不科学,也很难操作,主要原因是:

   首先,把国家法律,公司规章和本标准并列在等同的地位上来拼凑成一个标准,就显得不伦不类,国家的法律修改和公司规章的修改的难度是不能同日而语的,这样就等于把公司的规章凌驾于国家法律之上了.

   其次,国家适用于企业经营行为的法律是何其多也,不同国家也有不同的同一领域的法律,那么就等于说这个SA8000就包含了这些法律了.目前国内的不少专家说“SA8000的要求比我们的国家劳动法还低,如果中国的企业遵守国家劳动法的话就能通过SA8000认证”,笔者却认为:如果按这条规定,我国的劳动法只是该体系的一个小方面呢.任何国家或地区的企业要全面遵守该国或地区的所有的适用法律的话都不易,别说在我国就在欧美地区,也很难做得到.

   在次,“当国家和其它适用的法律公司签署的规章和本标准所规范的议题相同时应该采用其中最严格的条款”,这也不符合法理得从轻原则..

   4 SA8000条款不规范,具有很明显的拼凑性

   SA8000的相关利益机构声称:“该标准是基于国际劳工组织宪章(ILO宪章)、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世界人权宣言而制定的,以保护劳动环境和条件、劳工权利等为主要内容的管理标准体系”.我们在<SA8000:2001>版本的第二条的“规范性原则及其解释”中,发现有如下的条文:“公司也应该尊重下列国际协议的原则;

   (1). 国际劳工组织公约第29 和105 条(强迫性和奴役性劳动)

   (2). 国际劳工组织公约第87 条(组织工会的自由)

   (3). 国际劳工组织公约第98 条(集体谈判的权利)

   (4). 国际劳工组织公约第100 和111 条(规男女同工同酬歧视)

   (5). 国际劳工组织公约第135 条(工人代表公)

   (6). 国际劳工组织公约第138 条和建议款第146 条(最低年龄和建议)

   (7). 国际劳工组织公约第155 条和建议条款第164 条(职业安全和健康)

   (8). 国际劳工组织公约第159 条(职业训练与雇用残疾人)

   (9). 国际劳工组织公约第177 条(家庭工作)

   (10). 国际劳工组织公约第182 条(关于最恶劣童工形式)

   (11). 世界人权宣言

   (12).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

   (13). 联合国消除一切形式歧视妇女行为公约”

   很明显是SA8000企图简单地把已经在国际上各国公认并遵守的真正意义上对各国都有约束力的国际公约拼凑在一起,扯“国际大旗”,挂羊头买狗肉.甚至作为一个标准体系,连具体的条文也懒得写出来,直接引用国际公约第几条,似乎就更有国际味道.实际上更显得其拼凑的破烂性.

   5 违反事实,张冠李戴

   SA8000的相关利益机构声称:: “它是全球首个道德规范国际标准,其宗旨是确保供应商所供应的产品,皆符合社会责任标准的要求”.

   如果说SA8000是国际标准肯定是为时尚早,明显违反事实.国际企业社会运动 100多年来表明社会责任运动主要就是围绕道德规范展开的,现有的众多的社会责任守则和规范大都是道德规范,因此说SA8000是首个道德规范的话也有违良心.

   上面分析所得,由于SA8000只是涉及劳动劳工保护的某些方面,说其宗旨是确保供应商所供应的产品,皆符合社会责任标准的要求,这明显是不可能的做到事情,明显是在完全不负责的一厢情愿的情况下拼命夸大SA8000这个拼凑守则的效能.

   6 推动方式错位,推动结果违背其宗旨

   一般的国际标准都是标准和规则制订后,广而告之,吸引企业主动申请认证.从SA8000的推动情况来看,以我国的实际情况为例,绝大部分企业都是在跨国购买公司的压力下被迫进行,几乎没有企业为了提高其劳动保护的社会责任建设工作或提高企业的社会形象而主动申请SA8000认证的,具有很强地强迫性.更重要的是由于跨国公司以SA8000替代其公司守则,进一步地加强对供应链控制包括对供货企业生产成本利润机制的控制甚至技术秘密的控制,使到生产企业在低利润甚至零利润的状态下勉强运转,无力提供能力来改善劳工待遇.明显违背了SA8000对劳工保护的理论初衷.

   7 偷借ISO概念,误导目标群体认证心里.

   SA8000的相关利益机构声称:SA8000的依据与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及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一样,都是一套可被第三方认证机构审核之国际标准。”

   但是,SA8000与ISO9000和ISO14000根本就不可比, ISO9000和ISO14000是经过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各成员国共同讨论,制订并对各成员国都有约束力的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标准.在各成员国都设立合法的有办事机构,认证条件,程序等都是标准化和公开化的,各国的企业在各国的相关机构认证就可以了,整个认证活动都是合法的.SA8000只是由美国的一个民间小机构制订推出来,全世界到目前为主才有9家认证机构.没有设立认证机构的国家或地区的企业必须向国外的这9家认证机构申请认证,但是整个认证经营活动是发生在申请企业的所在国家内,应该受企业经营活动所在国的法律法规约束,这就又造成了这种认证经营行为往往超越了申请企业所在国家的法律规定,成为非法的经营行为.目前在我国就属于这种状况.

   SA8000采取第三方认证是其隐秘的卖点,似乎体现其认证主体认证行为的公正性,但全球仅有9家认证机构的局限性却无疑把这种自欺欺人的骗局轻而易举地拆穿了,这9个认证机构控制着整个认证市场,从现实上看,我国不少通过认证的企业存在着严重作弊行为,其相关的认证机构和其中介机构就是作弊的主谋或帮凶.

   所以说SA8000和ISO9000及ISO14000 根本就不可同日而语.这也很明显在借用ISO的概念.

8 无中生有,掩盖其区域局限性.

   SA8000的相关利益机构声称: “SA8000已经得到了西方国家的广泛认同”,而实际上,西方国家的消费者或社会各界对SA8000的了解不多, 美国的国家标准化组织(ANSI)也尚未承认SA8000标准。其主要的支持者是跨国公司如耐克、阿迪达斯、沃尔玛、麦当劳等.

   从目前已经认证的企业国别分别情况就可以看出SA8000的主要认证和推行地区:意大利, 中国、 印度、印尼、泰国、越南等,西方发达国家通过认证的企业却寥寥无几,其结果是将企业社会责任运动扩展到了生产制造基地的发展中国家。这种区域局限性充分体现了SA8000不是也不能成为国际标准最基本的特征.

   9 各认证机构的认证标准和要求不相同,使这种所谓的“标准”明显“不标准”

   据调查显示,各个认证机构对SA8000的认证要求把握各不一样. 收费标准也各不相同.在我国和在其他国家的认证要求也不一样.甚至相差很大.在我国还有些认证机构普遍把我国的相关部门的规章,地方的规定甚至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通知都理解为<SA8000:2001>版本的第二条的“规范性原则及其解释”中, “公司应该遵守国家和其它适用的法律”.这就把这个守则规范的约束范围人为地无限地扩大了.因此这便成为了人为因素决定性很高,灵活性很大的“标准了”.

   10 认证总费用高企,很难广泛推行

   据调查,以300人为例的工厂其认证费用大约为9000美金,但认证SA8000是个系统工程,为了便于认证过关和少走弯路,一般都得请顾问公司帮申请认证企业做相关的认证准备工作,其顾问费却高达10多万港币,另外就象上文所说的,一般的企业都很难达到认证的要求,顾问公司往往会鼓励和帮助申请认证企业进行做假操作,这笔隐形费用却更加的高,而且都没标准.另外还有每年复检费用,等等,相比ISO9000和ISO14000来说,认证SA8000的实际总费用要高得离谱.

   高认证费用自然增加了申请认证企业的运营成本,这种高认证费用的存在也使SA8000很难在更加广泛的范围内推广,最终也抑制了SA8000走向国际标准的发展趋势

主要参考文献:

   1 YOUHUAN LI(黎友焕),The analysis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WWW.Nottingham.ac.uk/cele/project/sept2004/month/56

   2 黎友焕编著,<SA8000与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9月 版

   3,梁桂全 黎友焕,林平凡等主编,<2003广东企业社会责任建设蓝皮书>,广东经济出版社11版

   4.黎友焕著,<世纪之交对社会科学的遐想与呐喊>,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9月版

作者:黎友焕 是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科研处副处长,经济学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

   该文发表在<亚太经济>2005年2月刊

推进企业社会责任建设须多管齐下

1.理论研究亟待深化并具确实指导意义

    近几年来,我国理论界已经从各方面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了全面的探讨和研究,为社会各界进一步了解企业社会责任提供了知识普及和理论解疑的强力支撑,尤其相当难得的是理论界基本认同了企业必须承担社会责任的基本方向,在这个一致结论下展开其他各方面的争论有利于把握研究方向的准确性和集中性。但是,剖析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的具体情况及其启示,“企业该不该承担社会责任”、“承担什么社会责任”、“怎么承担社会责任”以及“该承担多少社会责任”始终是整个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的四个核心问题,虽然我国理论界对“企业该不该承担社会责任”已经基本达成了一致的肯定意见,但对其他核心问题的研究却从没有突破,起码到目前为止还是没有理论家能为企业提出承担社会责任的具体方案,这就使企业对承担社会责任问题感到无所适从,也说明我国理论界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目前还无法指导企业具体实施企业社会责任战略。社会亟待理论界对这些问题研究的突破,也期待理论界能为政府和企业提供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具体建议。

2.政府意图导向亟待明确

    面对国际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浪潮及其冲击,企业受影响自然首当其冲,同时原有的竞争规则和市场机制已经在这场运动的冲击下出现了新的变化,“无形的手”失灵后,“有型的手”也就无法袖手旁观,政府行为进行调节和指导相当必要。但就企业社会责任这种新型的社会运动,在我们政府过去的执政历程中还没有碰到,从目前的国内情况来看,由于企业社会责任包含的内涵和外延较大,尤其是涵盖了商务、劳动社会保障、环保、工会、妇联、安全生产、药品食品监督、工商行政管理、民政、法制,等等众多的政府部门的管理职能,这就使我国政府部门和行政人员历来习惯于在自己职能范围内行使权利的工作方式受到了严重的挑战,事实上很多职能部门对企业社会责任问题也同样感觉到无所适从,不少行政官员都感觉到似乎跟自己部门的职能有关,也似乎无关。这就亟待政府综合职能部门对企业社会责任问题表明具体的意图,指明工作方向,落实工作职责。另外,情况表明,国际企业社会责任浪潮已经使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面临巨大的压力,甚至已经影响到了产业发展布局和利用外资的结构变化。以珠三角地区提高最低工资为例,绝大部分企业感受到的最大压力不是来自对每位员工提高的基础工资绝对数额,而是由其引发的连锁反应的连串待遇。珠三角地区的企业普遍认为,国际企业社会责任浪潮的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战略的实施,已经彻底地推动了投资环境和管理方式的变化,地区发展优势将重新定位。面对这种新变化,政府的意图导向也亟待明晰。

3.企业亟待创新责任竞争力

    目前我国的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主要推动力量还来自于跨国公司对其供应链各层合作方的要求,这种由市场购买力来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而不是由政府强制性推行社会责任的模式显得更有震撼力和意义。应该说,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还处于明显的不同阶段,如果要求我国企业象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一样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还不大实际。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承担社会责任必然会增加管理费用的开支,加大运营成本。据笔者带领的课题组对珠三角地区的实地调研资料显示,珠三角的很大部分企业已经明显感受到了企业社会责任要求对其运营成本带来的巨大压力。但是,企业应该首先看到承担社会责任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国际社会潮流,是不得不作为的事情,蔑视社会责任将迟早可能被社会所抛弃;其次,在人文精神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企业履行合理的社会责任可以变压力为动力,可以把这种责任转变为企业的竞争力,这就可能为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创造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新路径。就目前的情况看,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对企业来说是额外的压力还是能提高竞争力就决定在企业“怎么承担社会责任”、“承担什么社会责任”和“承担多少社会责任”的核心问题上,过去企业办社会的历史惨痛教训还历历在目,企业应该在企业社会责任战略上寻求突破,挖掘与创新出责任竞争力。

3.教育部门亟待加快企业社会责任的学科规划和专业建设

    企业社会责任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显而易见,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等院校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学科规划和专业设置都已经相当完善,我国在参与全球化进程中只有不断深化而无法退却,对于国际企业社会责任运动我们已经无法回避,而且目前就已经在我国发挥了巨大的影响。据不完全估计,我们目前缺乏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专业人才在20万以上,我们的教育部门是我们社会人才的生产工厂,应该把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紧密联系起来,密切关注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趋势,及时发挥学科规划和专业建设这种人才教育的指挥棒作用。

社会舆论导向亟待规范和正确

    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知识的普及和理论界科研成果的转化,都需要通过媒体的推介,媒体对传播新事物、新风尚尤其象企业社会责任这种社会运动的作用相当关键,众多案例已经表明,媒体的导向不准确和行为不规范将给企业社会责任的推行带来较大的阻力。另外,整个社会的舆论导向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推行工作也有重要的影响,我们应该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下,培养崇尚企业社会责任、嘉褒企业社会责任、讲究社会责任的良好社会舆论导向。

   (作者:黎友焕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广东省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会会长)
   该文发表在《中华工商时报》2006年11月29日

广东企业社会保障任重道远

如何认识广东企业的社会保障社会责任,如何更好地加强和促进企业的社会保障社会责任建设将随着广东经济的发展而显得更为重要。

   广东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也是工业化程度最高、外向经济最强的地区之一,同时也是我国受国际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影响的最前沿,是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尤其是企业社会保障社会责任建设的重点地区。

   广东企业社会保障全国第一 

   广东企业社会保障工作在2005年取得了良好的进展: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省企业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423.6万人、1130.7万人、1265.3万人、1605.1万人和419.4万人,社会保险基金累计结余1138亿元。各项社会保险待遇保持按时、足额发放。“十五”期末,全省企业养老、失业、医疗、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和社会保险基金累计结余分别比“九五”期末增长了64.6%、51.1%、295.1%、67.1%、80.1%和332.6%,五项指标均居全国第一。 

   问题仍然存在

   但是现阶段仍然存在影响和制约广东企业社会保障责任建设的因素。

    影响和制约广东企业社会保障责任建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有一个系统、全方位的把握。通常可以从三个方面去寻找:市场机制或工业化属性;特殊国情;特殊的广东省情。

   以上三个方面中涉及到的具体影响因素往往相互交织,尤其是市场机制和工业化本身就是在特殊的国情和省情中作用和实现的,所以很难区分出究竟是国情、省情引起还是机制本身内在原因所致。

   广东企业社会保障责任建设总思路

   广东在改革实践中摸索出的先进经验为进一步完善和推进广东企业社会责任建设提供了样板,丰富了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思路。只有让广东的企业充分认识到在市场经济下企业社会责任这一内涵式转变,并且自发地把企业的社会责任融入企业文化的建设中、当作一个品牌、当作企业核心竞争力来经营,那么广东的企业社会责任建设才能真正搞好,这是我们企业社会责任更是企业社会保障社会责任建设的方向和目标。

   根据和当前的新形势与新要求,建设好广东企业社会保障责任可从如下入手;引导企业自觉承担社会保障责任;构建具有效率的企业社会保障责任执行机制;完善企业社会保障责任的建设环境;把企业社会保障责任建设纳入构建广东和谐社会发展战略。

   企业的社会保障责任建设是从微观来确保社会的安定和谐,构建和谐社会是把大社会的和谐融入企业的“小和谐”中去。企业的社会保障责任建设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为此通过“小和谐”的构建来实现“大和谐”。其次,实现社会保障工作或者说企业社会保障责任建设必须与特定历史时期的任务相结合,必须与经济体制改革相符合必须能够促进和服务于经济改革的全局。这是广东企业社会责任建设所必须要具有的高着眼点

   (本文发在《亚太经济时报》2006年11月30日A11版)